汝等慎勿觀靜,及空其心;此心本淨,
「汝等慎勿觀靜,」你不要執著你覺得很靜的那一個「靜」。一般修行人就是好靜。修到最後,形同草木,有什麼意義呢?「觀靜」的答案即是此心本靜。「及空其心;」「空其心」的答案就是無可取捨。六祖再三強調,針對的是用功修行的人,而非一般人。如果修行人修錯或知見不正確,他好靜,「空其心」即不想,修到最後就會變成外道,得到非想非非想天。
「放空」這個名詞是錯誤的,你千萬不要放空。有的人不是執著境,就是什麼都不去想。假設你要修行,你不知不覺會執空或執有。如果你要靜坐的話,最好萬緣放下,這叫不執有,然後提起修行的法門,比如提起佛號,這樣就不落空,就叫中道。萬緣放下就是「應無所住」,提起佛號就是「生其心」,生起念佛的心。無須觀凈,因為「此心本淨,」不需要空其心,因為本來就空寂。
你以前不懂得修行,整天忙忙碌碌,胡思亂想。自從你接觸了佛法,你想要修行,你的內在就會漸漸掉入修行的陷阱。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很多修行人很怕別人吵,以前不怕,因為都是自己吵自己,煩惱很多,欲望很多,欲求很多,不滿很多,根本沒有機會讓自己靜,外面車水馬龍也嫌吵。學佛後,有的人工作辭掉,和女朋友分手,跟家人告假,說要去修行。以前家就住在夜市也不嫌吵,現在住道場,隔壁的在打呼,他就嫌吵。如果你是這一種人,你要趕快醒過來,這樣是不對的。
每個人都想靜一靜,尤其是靜坐。很多人跟我講:「師父,去禪修多殊勝,多好。」我問:「怎麼好?」他說:「三餐都不用煮飯,旁邊的人都不會糟蹋我,講我是非,討債的人也不在。吃得又好,都是生機飲食,還能幫我調理,如果虛就補,如果補就泄,如果不調,還有指壓和按摩。除了三餐之後,還有早茶和下午茶,晚上還有點心。環境禪堂很大,很清幽,看到的都是諸佛菩薩,還有善男子善女人。」你是去禪修還是度假?為什麼你去禪修很殊勝,回來就破功?
你不要自我欺騙,你只是換一個好的環境,讓你暫時能夠輕鬆或逃避休息一下。你的體悟是亂七八糟,你怎麼可以將此當成體悟呢?大家都認為這種禪修好,都鼓勵別人去參加。每個人感受都跟你不一樣,除非他在家中享受的環境比道場還好,就沒有什麼稀罕。如果你每天忙得要命,什麼都要你操心,在家得不到溫暖,你到那邊就會覺得很法喜。
你不要活在動與靜的分別,即,你不要活在順與逆的分別。否則,你做到死也沒有用。我可以教你做一個實驗:這個地方很好,你為什麼不能住下來?你是在家人,不能住下來,你就出家。在家就是客人,去到那邊受人招待;如果出家就會變成主人,要招待別人。道場好,你卻住不了。那個地方那麼漂亮,你待久了就無聊。你看到你的心根本就待不住,怎麼款待你,你的心都不會滿足。
聞後思惟:你能看到你時時想逃避的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