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27 一月 2024 20:26

暢談六祖壇經(1533)般若之智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有一些話,不見得有人講,但是我常常冒著各種危險跟你講。如果有權與實,你會掉入陷阱。你說:「這個是權巧,這個是真實。」就有人會問你:「真實是什麼?」有人講:「從小我變成大我,就是開悟的境界。」並非如此。所謂小我變成大我,就是小我融入了大我。可是,「我」是什麼東西?說小說大,「我」還存在。

  我常常看到大我的人。比如,把工作辭掉,一輩子在非洲救濟難民。一般人不太肯這麼做,但是,這樣的人還蠻多的。有很多修女、神父,從年輕就遠離他們的家鄉,來到臺灣,一輩子犧牲奉獻,他們並不講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這樣的人就是大我,他們的精神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,但是他們沒有開悟。

  佛教之所以不同於其它宗教、哲學,是因為佛教有一個特色,是其它宗教沒有的。其它宗教也有慈悲,比如博愛、仁慈。以六度波羅蜜來講,他們有持戒、佈施、忍辱、精進,也有禪定,他們只是沒有般若。所以,不懂般若的人,其實對佛法真的不懂。另外那五項,其它宗教甚至有的外道都有。

  佛法所談的,是叫你去認識這個「我」,認識之後,才知道原來無我。無我,但卻可以吃飯、睡覺、講話。這就是般若,般若講的就是空。對般若很清楚,對空很明白,故佛教叫做入空門。佛教有很多宗派,最直接談這方面的是三論宗。但是,般若的概念,任何的宗派都要學。

  你要知道其差別性,講權,講實,是因為講權安立一個實,而非權消失了,抓住一個實,認定這個實,來批判所有講般若的人。這就是對法不懂。我講這個概念不是叫你去批判別人,而是你應該知道,佛說法真正的內涵,只是要破你的執著。什麼都不可以有,你只要留住就是有問題,連不執著都不可以執著,你執著,你就不做事。


  禪,我們依南宗,即曹溪六祖所講之法。從達摩祖師一直到六祖慧能,如果再延伸,可以一直到五祖道一與石頭希遷。越下面,就越不是頓了,漸就來了。很多人研究禪宗,認為禪宗是真藏唯心,其實我很反對這種說法。看《壇經》,六祖在大梵寺很清楚地開示「摩訶般若波羅蜜」,他悟的是《金剛經》,他悟後開示的就是般若,前前後後都是般若的思想。按照這個不爭的事實,你要弘揚禪宗,你就要深入般若。

  禪本身就是在生活之中,你要精進地生活。但是,該讀書的時候,你也要讀書。我們學習來自於三個部份,這三個部份缺一不可。有的人學習就是去書局買書,去圖書館借書,或在網上看書,這是學習的來源。有的人自己買佛書買來之後,自己在研讀佛法,這樣的人很多。這並非學習的全部,因為你是按照你個人的知見在讀這本書的,你怎麼不聽聽別人的說法呢?你怎麼可以這麼主觀呢?你認為你自己在家中看書就是學習,其實你還沒有具足緣起。既然緣起是眾緣合和,就代表你只具足三分之一的條件,還有三分之二你沒有具備。

  有的人讀書不聽課,有的人聽課不讀書,這都是不對的。讀書不聽課的人,是很主觀、自我意識很強的人;聽課不讀書,就是很依賴別人的人,自己不思考,不動腦筋,一天到晚希望別人講給自己聽。你不要以為你們來聽課就是修行。除了聽課、讀書,你還要提出問題,你要請教。這三個因緣合和,你才能夠學好。

聞後思惟:你願意從聽課、讀書、請教這三方面用功嗎?

 

閱讀 28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27 一月 2024 20:45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