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每一節課,我都抱著最後一堂課的心態,你也要抱著這樣的心態好好地聽。不是聽多的問題,而是你能否聽懂的問題。看書亦如此,不是看多,而是看懂。學習,我一輩子的感觸就是,很多人雖然很認真學,但他不知道如何學;很多人雖然很努力,但他不知道如何領悟。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。比如,就像我最近問一些學生:「你們在學國學,已經學這麼久了,你們是學什麼呢?」大部份同學都答不出來。我說:「你們上國學的課,內容教什麼?」他們說:「內容有很多,無所不談,無所不教。」我問:「結論呢?」結論就是不知所云。老師拼命教,大家拼命學,他們的老師開很多書單,幾乎有六十本,每一本都要學。我說:「學這麼多,你們學一輩子都學不到精髓和精華。」
每個人的天賦是有差別的,問題在於,如果你能正確學習,你學起來就很快。我們以前的學校還有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的節錄或選讀,或作為課外讀物,但現在學校好像沒有這些課程。你要把四書讀完,你也要花一番功夫。你要拼命學,但一般拼命學有兩種心態:一種心態是拼命要修行,而另一種心態是拼命要讀書。
我最近幾乎每個月都去大陸十二天,那邊的學生就是拼命學習。剛開始可以拼命學習,但如果繼續再學又是如此,那就學錯了。拼命學習得到的只是知識,即「為學日益」,知識需要不斷累積。比如,以前不知道老莊,學完知道老莊;以前不知道四書,學完知道四書了;以前不知道《周易》,學完知道了《周易》……你知道的只是知識,一定沒辦法變成智慧。就像你們讀佛經,你所用到的都是佛法或佛教或修行的概念。比如,我教你們《孫子兵法》,你會覺得:「它一定是用在軍事、戰場,我也不當兵也不打仗,也沒有遇到戰爭,我為什麼要讀《孫子兵法》呢?」一般人學佛經,腦袋就在佛經。你讀了佛經,除了會解釋佛經,或如何修行,其它的都用不上,比如,你沒辦法用在家庭、事業等等,這就代表你雖然在讀書,但你其實並不懂得這一本書。
很多人根本不會讀書,他們只是將古文解釋成白話文,那是毫無用處的。如果你會讀,你讀懂了,人生三百六十度你都會。即,各種角度,各種事項,遇到各種因緣、境界、事情,你都會處理。同理,你讀《壇經》,假如你沒辦法這麼讀,你就讀不懂它。
任何一本書,只要是一個會讀的人,他讀起來就是不一樣。你是什麼心,讀一本書,你就按照你的心來解讀。你以修行的心來讀《三國演義》、《紅樓夢》和《西遊記》,你一定會用修行的角度來解釋它。但是,你以愛情的角度來讀《紅樓夢》,它看起來就像瓊瑤小說,就像人世間的愛恨情仇。關鍵不在於這一本書在說什麼,而在於你是什麼人。但很多人搞不清楚,常常會比較自己所讀的書。比如,他會認為:「你在讀《論語》,不算什麼,我在讀《道德經》。」「你在讀《道德經》,不算什麼,我在讀《易經》。」「你在讀《易經》不算什麼,我在讀《六祖壇經》。」好像要比誰讀的書更深奧。
聞後思惟:你知道如何讀書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