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一切時,你會發現一切皆瞬間即逝。今天早上,你確實是看到早上,但是早上確實不存在了,因為現在,早上在哪裡?我確實看到自己來上課,但是早上的我在哪裡?我現在看到的我不是早上的我,而是當下的我。當下的我是什麼東西?是無所住,因為我抓不住。
你確實看到便當,便當現在在哪裡?你確實看到我在走路,但是我走過的每一步,現在在哪裡?你確實看到電燈,電燈在閃爍,它閃爍的速度太快,但是刹那刹那,它在哪裡?你說它沒有,你確實看到。但是,它是真實的嗎?所以,你學佛法,要看到佛法,不可以停留於知道佛法、研究佛法,不是看到這個人好相處、那個人不好相處,或看到這個是好人、那個是壞人,這些概念都是一種結果,好像是不能變的。
開悟的人吃飯,但是他消化很好。開悟的人睡覺,但是他不做夢。開悟的人也有情緒,你要他哭,他就哭給你看,你要他不哭,他就笑給你看。開悟的人,都是遊戲人間,就像演戲一樣。你叫他演古旦,他就演古旦;你叫他演武生,他就演武生;你叫他演丑角,他就演丑角。你沒有感覺,是因為你是聽佛法,卻沒有看到佛法。遇到事情,你要知道如何應變。你才有資格說你學《易經》。你講得出來,因為你知道如何能夠預知變化。一樣的道理,你能夠自在,是因為你學佛法。
有同學做的是設計AI的工作。AI也就是因緣,它是因緣組成的機器人,它就會形成什麼狀態。他在設計時出什麼程式,它就會成為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或富有感情的機器人。如果以後有人要娶機器人當太太,就要設計溫柔、體貼、善解人意的機器人。你也可以設計執著的程式。你賦予它什麼樣的層次,它就呈現什麼樣子。你有什麼樣的因緣,它才有什麼樣的結果。
你確實可以設計出有喜怒哀樂的機器人。你可以設計一個很好的機器人,你不要設計負面情緒,但它只是一個機器人。你不要設計一個機器人來跟你吵架,或設計一個好吃懶做的機器人。你一般都會希望一個好的功能給它,希望它來幫助、服務你,甚至讓它來與你作伴,安撫你孤獨的心靈。總之,你要設計它來幫助人類。但是如果你要設計它來傷害人類,我也沒辦法,比如設計一個機器人強盜,專門搶銀行。
你在生活中看到佛法,就是看到因緣。你看到的所有事件、現象,所遭遇的所有事情,每天發生的境界,都是緣起,不離開緣起。你越看越清楚,你就會知道這些都是如幻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你看得越清楚,執著就越少。直到有一天,遊戲三昧,你就不會再對錢很執著,就願意佈施。有人罵你、傷害你,你也不會生氣,因為你知道沒有作者、沒有受者。你要這樣親自去體驗。
學佛要講品質,你的執著越淡,你的品質越高。這不是修行,不是刻意的,不是壓抑的,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,而是要明白道理。品質越好,你的人生觀、價值觀、世界觀就會超越,你以前的觀念會徹底從你的內心世界、從你生命的黑盒子消失,你看世界、看人生就會完全不一樣。到了那時候,你再看人生,就沒有苦與樂、好命與歹命,苦樂、美醜、善惡、迷悟、凡聖的概念也會被你打破。在夢中談什麼凡聖?在遊戲當中談什麼輸贏?
聞後思惟:你能演好人生這一場戲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