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7 二月 2024 15:13

暢談六祖壇經(1556)身心皆幻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今賢劫,拘留孫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

  「今賢劫,拘留孫佛、」賢劫第一尊佛。偈曰:「見身無實是佛見,」看到這個身,知道它是假的,佛身即是法身。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幻,見相非相,即現如來。「了心如幻是佛幻。」心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身心如幻,覺悟其幻,故覓心了不可得,一切皆是根塵識因緣合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。「了得身心本性空,」身心即五蘊,身心的實相就是空,照見五蘊皆空。「斯人與佛何殊別。」這個人就是佛了。

  談空一定要建立在有,別人才能聽得懂。如果從空的角度講有,一般人不能理解,很難接受。佛法東講西講,其實沒那麼複雜。問題在於,你的聞思要同時。聽那麼多,你的思維、思考跟不上,你不能深入了解法義,不能一分一分深入體察,就不能感觸、觸動、領悟。透過聞思,要在生活中實踐,你才知道你懂與不懂,你用得妙不妙、巧不巧,接下來你才能夠實證、親證這個道理。比如,有的人知道太極拳的理論,但是不會打太極拳。有的人會打太極拳,但他只是將之當成運動。有的人會打太極拳,但他是養生,也是保健,也是防身。

  很多人在打太極拳,但真正的高手沒有幾個。學佛亦如此,你們就像在看太極拳的書。如果你停留在書本,是沒有作用的。你要出去打打看,不是像那些大媽在跳廣場舞,而是遇到危險、攻擊要真的會用。既然知道身心世界一切夢幻不實在,你就不應該再執著。你活在地球沒辦法離開地球,你應該離幻,即是不執著。

  「拘那含牟尼佛、」賢劫第二尊佛。偈曰:「佛不見身知是佛,」佛不見佛,就像眼睛不見眼睛。你本身是佛,你又要見佛,那就錯了。如果你了知身心如幻,了知六道如幻,也知道眾生的現象如幻,那你是什麼?在這個因緣法則,在真理實相之中,你怎麼修為,也無法超越真理的實相。你若對真理理解百分之百就是圓滿,瞭解一分就是一分成就。一切僅在於你對真理瞭解到什麼程度,是否通透、圓滿。

  「若實有知別無佛。」如果勉強說有個佛,其實自身就是佛,不可以離開自身去找一個佛。說佛也是方便說,並非究竟義,因為本身就是清淨。清淨是什麼?安個假名為佛。本身是幻,安個假名叫覺悟。沒有正見的人,修行很辛苦。懂正見的人,不是修行的問題,而是從此輕鬆、寫意、勤奮、不懈地生活。故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。努力不懈,又輕鬆又自在,又不懈怠又不執著,卻能夠造福夢中人,莊嚴夢中的世界。

  「智者能知罪性空,」智者知道善惡罪福本來就是一場空,就能夠滅一切罪。所以,叫他上刀山下火海,叫他入地獄,他毫不畏懼。如果了知全部是幻,地獄豈是真?故,六道的眾生任你度,十方法界任你遨遊。你們的志向不要只拘於想去什麼地方,這樣的概念不了義,而且格局太小,太局限。明白道理的人,去任何地方都無所謂,都可以自在。就像一個人發願要去瑞士,其它地方都不去,縱使是丹麥,他還是不自在。但一個學禪之人,環遊世界亦能自在。非洲喊我,我就去非洲;亞洲喊我,我就去亞洲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。如果你還說敢不敢,你就不知道是幻。你連自尊心如幻都不知道,哪裡有可能知道六道是幻。

  「坦然不懼於生死。」智者了知世間如幻,了知一切是緣起性空,他從此不畏懼任何生死,就叫做解脫生死。生死只是幻生幻死,解脫生死,不是有個生死可以離開,而是明白生死不實在。

聞後思惟:如何真知幻?

 

閱讀 433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