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19 二月 2024 21:03

暢談六祖壇經(1555)境界圓滿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毘舍浮佛;

  「毘舍浮佛;」第一千位佛。偈曰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」身體是四大,地水火風。「心本無生因境有。」比較特殊的是心,心要有境,故曰心境,這才叫因緣合和。按照唯識的角度,身心的種子是在的;按照般若的角度卻不在,它講的是因緣合和。以唯識的角度也講得通,身心的種子雖然在,但若沒有因緣條件則不能現前。

  誰講得徹底無須爭辯,重點在於你是否能用。生命的黑盒子表面上好像有無數的種子,但以究竟義而言,也是緣起性空的現象。從現象來看,好像是有;但從根本義來講,找不到一個東西。若沒有生氣的境界,你是生不起嗔心的;若沒有恐懼的境界,你也不會生起恐懼的心。故,沒有境界,心就生不起來,這是彼此的關係。

  佛法並非唯心論,並非否認境界的存在,否則就沒有境。一個開悟的人,也要掃地。很多人學佛學得快瘋掉了,學錯了,理事都不圓融。他說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你去他家,他家亂七八糟,他說:「哪來的亂七八糟?」顏回是聖人還是賢人?他何處不圓滿?「一食一飄飲」便是不圓滿。大富大貴亦可以還是修行人,如維摩詰。顏回只可以稱賢,不可以稱聖,因為他事相不圓滿。他只顧內心的修為,不注重外在的事相。莊子是聖還是賢?莊子亦不能稱聖,老子才能夠稱聖。我們講四大聖人,一則指老子、孔子、釋迦牟尼佛和耶穌,一則指釋迦牟尼、蘇格拉底、孔子、老子。莊子不稱聖,因為他事相不圓滿,一天到晚向人借米。很多瀟灑的人還是不夠圓滿。如果你有大智慧,你要顧及到身邊的人,不能一天到晚沒有米,又很有骨氣。這種骨氣也是一種自卑心作祟,窮得要命,別人請他做官被他拒絕。當然,他們還是值得我們敬畏,只是他們不圓滿。

  學佛法亦如此,不能只管心而不管境界。學佛法,如果你用唯心論的角度,我可以抓住你的把柄。所謂「小隱隱於野,大隱隱於市」,如果你是個大修行人,你就要在紅塵中歷練,事業、賺錢不妨礙你修行。你不是大修行人,你才容易被境界考倒、迷惑。但是,你要創造境界。菩薩為什麼要發願莊嚴佛淨土?這就是境界。國度、百姓、人民都是境界,都要莊嚴。你是菩薩,你不能讓境界亂七八糟,也不能穿得破破爛爛。經典中菩薩們穿戴著珠寶、琉璃,就是代表境界圓滿。

  「前境若無心亦無,」假設沒有嗔心的境界,嗔心也會消失;假設沒有貪的境界,貪心也會消失,所謂「此無故彼無」。「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」罪業是因為因緣果報,但因緣果報本身是緣起性空,這個現象終究不是永恆的。表面上,你過去造了很多罪、修了很多福,罪可以消,福也可以享完再墮人間或直接墮三惡道。

  因是幻,果是幻,什麼是真呢?你這一輩子為誰辛苦為誰忙?那個誰又是誰?那一天,有個學生跟我講:「師父,你也應該為你的子女著想,為他們每人買一幢房子之後才出家。依師父你的才華,賺三幢房子應該沒有問題。」我笑笑問她:「你只有一個獨生女,要不要為你女兒著想?」她說:「當然要啊!」我說:「你應該為你的女兒找一個好丈夫,可能比為她買一幢房子更重要。」但是,找得到嗎?連你當媽媽的都找不到好人家,你有辦法為你的女兒找個好丈夫?沒有正知正見的人嫁給沒有正知正見的人,當然不會幸福。

  如果很多事情你沒有辦法想到,你會苦不堪言。我們知道因是幻,果是幻,就應該徹底知道一切是幻,這是一個幻化世界。世間人只知道這是一個花花世界,卻不知道花花世界即是幻化世界,這個萬花筒森羅萬象,卻沒有一個是真實的。

聞後思惟:你有好好地展現嗎?

 

 

閱讀 325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