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19 四月 2024 15:32

暢談六祖壇經(1582)自我教育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 

  學佛法,你要自己引導自己。比如,你看了《壇經》的「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你就把書蓋起來思考:「菩提自性是什麼?用心是用什麼心?佛是什麼?」如果你沒有疑惑,你就無法深入瞭解。般若亦有層次之分,有二乘人、菩薩、佛的智慧之分。《金剛經》,講的是金剛般若。

  因為你有邪見,不知道世間一切緣起無自性,緣起一切法畢竟空寂,認為世間是真實的,才會產生執取的心。這就是三毒貪嗔癡,其實你的潛意識都是執著的。如果你能夠知道它是不真實的,你一定不執著。比較表面、簡單的執著容易突破。我們對於自己的執著分兩種,一種為分別我執,一種為俱生我執。分別我執比較好破,俱生我執難破。貪生怕死就是潛意識的執著,孩子一出生,沒有人教他吸奶,他就會,這就是俱生我執。等到你長大之後,父母教你:「你要好好讀書,以後才能光宗耀祖。」那是後天熏習培養的,就是分別我執,比較容易破。俱生我執一定要照見五蘊皆空才能破。

  禪宗不講這麼囉嗦,而是指出,是我們的心生起貪嗔癡,是我們的知見錯誤。故《楞嚴經》曰:「歇即菩提。」因為狂妄的心產生貪嗔癡,當你狂妄的心止息,即是菩提。《大智度論》中有一個故事,有一個要修菩薩道的行者,有一天在夢中夢到老虎要吃他,他求生的本能就是跑。他跑得很累,突然醒過來,一醒過來之後,開始後悔,說:「早知道就大方一點,在夢中就讓老虎吃,還能夠行佈施波羅蜜。」早知道,每個人都開悟了。所以,要趕快醒過來。

  自己做什麼,你不清不楚,你根本沒辦法正念,沒辦法念念清楚。你若能夠念念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就很了不起了。比如,《壇經》讀完了之後,你接著不見得知道在做什麼,師父叫你做什麼,你就做什麼。如果你那個概念懂了,你自然就會醒過來。你們不要用愛的概念,因為你們很容易看不到恨。比如,這個愛,這個也愛,這個我不愛。你要用執著的概念:這個執著,那個執著,全部都執著。你不要以為你不執著外面的世界,而只執著自己,因為你只要執著自己就是執著全部,因為此有故彼有。你所看到的一切,你都執著,你不要騙自己。

  你執著,我不能夠為你催眠,說:「你不要執著,你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那是沒有用的。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在執著什麼。比如,你在執著一個東西,你要問自己,你在執著它什麼。比如,對於一個人,你如果執著他的身體,你應該不會離婚。你是要他的心嗎?那是什麼意思?你是要他對你好的感覺,不是要他的心,而是你要他對你的感覺,你愛的是你自己。所以,你以後要跟自己結婚。你要再問自己:「我愛我自己什麼?我是愛我的身體,還是愛我的感覺?」環環相扣,再問下去,才知道最笨的就是自己。這樣學佛法,就很有趣。

聞後思惟:如何讓你的心教導你自己呢?

 

閱讀 309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