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19 十月 2007 03:50

達摩祖師生平(2) 93.04.26

作者  釋達觀

 

來此因緣

師乃告尊者曰:「我既得法,當往何國而作佛事?願垂開示。」尊者曰:「汝雖得法未可遠遊,且止南天,待吾滅後六十七載,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。慎勿速行,衰於日下。」…師恭稟教義,服勤左右,垂四十年未嘗廢闕。逮尊者順世,遂演化本國。

註解:
1、佛事:凡發揚佛德之事,稱為佛事。據維摩經卷下載,佛陀將一切事均視為佛事,以此表示佛之德性。於禪宗,用以指舉揚佛法之行事,如開眼、安座、拈香、上堂、入室、普說、垂示等,均為佛事。後世泛稱於佛前舉行之儀式為佛事,又稱法事、法會,或指超度亡靈之誦經。

2、震旦:中國。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。

3、垂:晚輩對長輩關愛的敬語。

歷經三載

師汎重溟,凡三周寒暑,達于南海,實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也。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,表聞武帝。帝覽奏,遣使齎詔迎請。十月一日,至金陵。

註解:
1、汎:漂浮。溟:海也。

2、南海:縣名。位於廣東省,廣州市西南。

3、刺史:職官名。古代司地方糾察的官,後沿稱地方長官,清時為知州的尊稱。

4、齎:音ㄐ|,持也。

5、詔:音ㄓㄠˋ,古時皇帝所頒發的命令。

6、金陵:地名。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。

武帝請法

帝問曰:「朕即位已來,造寺、寫經、度僧,不可勝紀,有何功德?」
師曰:「並無功德。」
帝曰:「何以無功德?」
師曰:「此但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隨形,雖有非實。」
帝曰:「如何是真功德?」
答曰: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
帝又問:「如何是聖諦第一義?」
師曰:「廓然無聖。」
帝曰:「對朕者誰?」
師曰:「不識。」
 
註解:
1、功德:意指功能福德。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。勝鬘寶窟卷上本:「惡盡曰功,善滿稱德。又德 者,得也;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」又功德之深廣喻為海,稱功德海,其貴重如寶而謂功德寶。

2、有漏:為「無漏」之對稱。漏,乃流失、漏泄之意;為煩惱之異名。人類由  於煩惱所產生之過失、苦果,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轉不停,難以脫 離生死苦海,故稱為有漏;若達到斷滅煩惱之境界,則稱為無漏。在四聖諦中,苦諦、集諦屬於迷妄之果與因,為有漏法;滅諦、道諦則 為覺悟之果與因,為無漏法。有漏、無漏之法,在修行之因、果當中,具有極重要之地位。

3、空寂:謂遠離諸法相之寂靜狀態。依法華經卷二信解品所說:「一切諸法皆悉空寂,無生亦無滅,無大亦無小,無漏亦無為。」維摩經卷上佛國品:「不著世間如蓮華,常善入於空寂行。」吉藏於維摩經義疏卷二有所解釋,謂不著世間,即善能入於空寂而捨棄其心;亦即雖處於世間而常入空寂。又所謂善入,即出入自在而不乖離空寂之真義。

4、聖諦:所謂諦,乃真實不虛之理;聖諦即指聖者所知一切寂靜之境界,係佛教之根本大義,故又稱第一義、真諦;乃屬出離世間法中之究竟深義 。

5、第一義:二諦之一。即最殊勝之第一真理。為「世俗諦」之對稱。略稱第一 義。又稱勝義諦、真諦、聖諦、涅槃、真如、實相、中道、法界。總括其名,即指深妙無上之真理,為諸法中之第一,故稱第一義諦。

6、廓然無聖:廓然,指大悟之境地;此大悟之境界無凡聖之區別,既不捨凡,亦不求聖,稱為廓然無聖。於上記之對答中,達磨係從了達天地一體之境地來穎解所謂之「聖諦」,因而以泯絕因果、萬物平等一如之見識答覆梁武帝,然梁武帝深囿於因果歷然、凡聖分明等教家之說,如中強毒,始終蔽覆於言語文句之思慮分別中,因此不僅無法領會達磨之意,反而愈加迷惑,如墮五里迷霧中。

閱讀 4608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