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
今天正式要上《傳心法要》。學東西要有耐性,前面的課如果你能聽懂,大致上都已能抓住重點。但如果之前聽得似懂非懂,那接下來你就直接看《傳心法要》。黃檗禪師說法言簡意賅,尤其《傳心法要》是禪宗一篇很重要的語錄,很多學禪的人都讀這個。東西不在多,在於你到底能不能悟,悟才是重點。
「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」。古時有很多的寺院,很多的道場,他們都習慣用什麼山,什麼寺命名。那不是刻意的,因為這些寶剎、佛寺,大部分都是處在深山之中。就好比現在有一家寺院在中國黃山,你要去找那一家寺院,黃山是第一目標。古時候用山的名字,是因為他們確實是在那座山當中建立一個寺院;所以就先講出那座山的山名,接著再講那個寺院。古時候的人他們都是依據當時的實況,像黃檗希運禪師他本身就住在黃檗山,這個「斷際」是唐宣宗給他的封號。
今天的重點擺在「斷際」這兩個字,在《六祖壇經》講「兩邊三際斷」其實就是斷際。「斷」是「斷兩邊,也斷三際。」我們的意識形態都是相對的概念,相對的概念叫兩邊。有兩邊的概念就會掉入空間的概念,所以「斷兩邊」就是破空間。那斷三際呢?「三際」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是時間,所以「斷三際」就是破時間。把時空的概念都破掉,那是一個開悟的大境界。
談斷兩邊斷三際之前,先來談個公案。這個公案就是有一個日本將軍,有一天,當他要出征的時候,他知道這場仗打下去隨時會面臨生死永別的問題,可能就此一去不復還。所以在出征之前,他就去拜訪明極楚俊禪師。會面時,將軍就這麼說:「我現在去打仗,即將面臨生死的問題,當生死交關的時候,我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?」當將軍的當然是不怕死,但是,表意識說不怕,潛意識怕不怕?「怕。」你怕的事情很多,所以不要被自己的表意識欺騙。你常常都說不怕,那你的潛意識呢?怎麼會不怕?如果你今天不怕,你就不是那樣的人。
開悟的人從來就沒怕過生死,只要是貪生怕死,一定落兩邊,落在貪生、怕死這兩邊。那個將軍心中就有這個問題,所以他就去請教明極楚俊禪師,明極楚俊禪師就跟他說:「兩頭俱截斷,一劍倚天寒。」這兩句你要背起來,人家金庸就背起來了,所以他後來寫一本小說《倚天屠龍記》,我特別把那個「倚天」劃出來,代表金庸對禪宗的公案也有看一下。「兩頭」就是生、死兩頭;生要斬斷,死也要斬斷。你兩頭斬得斷嗎?你比較喜歡哪一頭呢?「喜歡生。」本來禪是不分析的,但是我們沒辦法一下子貫穿,不得已,所以只好分析給你聽。世間的人總是覺得說,生比較好,死比較不好,所以世間人總是往他喜歡的那一邊靠;總是喜歡擁有他喜歡的那一邊;他想盡辦法排斥他不喜歡的,避免他不喜歡的。但是,喜歡跟不喜歡,到底有什麼壞處呢?「有很多壞處。」喜歡,你的內心失去平靜;不喜歡,你的內心也失去平靜。喜歡跟不喜歡你都失去了平靜。我很愛一個人,跟我恨一個人,道理是一樣的,就是代表你是一個不平靜的人。我比較喜歡甲,不喜歡乙,喜歡甲心中會生貪;不喜歡乙心中會生懼跟嗔,不喜歡常常是恐懼跟嗔恨在一起的。比如甲是地方的惡霸,常常欺負乙,那乙對甲的感覺,是不是既恐懼又嗔恨呢?你有沒有看到你的心,我既畏懼你,討厭你,也嗔恨你。你面對這種不喜歡的情境,你要注意觀察,你懼跟嗔這兩種情緒都是很重的。但是你對於喜歡的呢?你當然會生起貪愛啊!甚至你會生起佔有心!貪愛生起的同時,你佔有心同時也會生起。這兩種你都不會獲得平靜,這兩種你都不會平常心。那既然都不會平常心,你為什麼還喜歡其中一種呢?如果你真正看到答案了,你應該跳開這兩邊。
我再用另一種角度來分析。你真的喜歡孩子嗎?沒有孩子的人,當他生孩子的時候高不高興?「高興啊!」沒孩子的時候他會去求神問卜,甚至每天去拜觀世音菩薩,看看觀世音菩薩會不會送子給你。這代表你喜歡生。那當你求得一個孩子,生下之後,假設你養不起呢?「有一點苦惱。」才有一點苦惱而已哦!真正養不起就要做出決定,什麼決定?「早早送給人家。」以前窮苦人家常常會這樣作,已經生超過一打了,養不起就會送給別人。當然,如果你有經濟能力,就沒有這個問題。那雖然你經濟能力沒有問題,萬一這個小孩早夭,你想不想去死?「想。」你不是喜歡生嗎?現在為什麼你又想去死?
在你的孩子成長過程當中,他的身體生病殘疾,狀況不好,你是不是很苦?「是。」你甚至希望能夠代位替子女得這些病,代子女受這些苦,這是天下父母的心。那好,縱使這孩子身體都很健康,讓你一路照顧養大,結果他不孝,那時你會怎麼說?「早知道一出生就掐死他。」你看看,把他掐死,還真的是費工夫,就不要生就好了嘛!所以,生在你的概念你認為就是好的,但真的是好的嗎?
那接著,我們談死。你很害怕死,你真的很害怕死嗎?「怕!」但是當有一天別人在折磨你的時候,他跟你講:「我要慢慢折磨你,我要讓你生不如死!」這個時候你想不想死?「想。」你不是怕死嗎?但這個時候你怕不怕死?這時候你想趕快死。再來,我們老了會怎麼樣?「會生病。」有一天,病痛會不斷的折磨我們。因為病痛不斷的折磨,所以有很多重病的患者,他從那個住院的病房樓上跳下自殺。為什麼?「因為生不如死。」當一個人身心遇到極大痛苦的時候,其實他的內心是想趕快一下子就死,只是他們用了一個錯誤的名詞,他們說這樣是什麼?「趕快解脫。」因為他這個五蘊色身真的讓他很痛苦,他不想再被折磨。但是當他身體慢慢好了,恢復健康了,一切都變得如意了,這時候他想不想死?「他又不想了。」人類的腦袋到底在搞什麼?你了解你的腦袋嗎?你真正了解你這個人嗎?我現在只是用分析的角度,還不是以禪的角度說給你聽,你就覺得人根本是神經錯亂,也就是說人類腦袋的想法總是落在兩邊,然後選擇他喜歡的那一邊。
但是佛法直接跟你講一切法畢竟空。我們的腦袋就是喜歡分析兩邊,所以喜歡分析的人,你可以去看老莊。老莊是習慣把這兩邊作分析的,比如老莊講強跟弱,我們的概念都認為強是好,弱不好;貧跟富,我們總是認為富好,貧不好。但是有錢的人煩惱無數,沒錢的人只有一個煩惱,就是沒有錢;再來,單身跟結婚,單身的只有一個煩惱,就是還未娶,已婚的人則煩惱多多。你也不用看老莊啦!你只要把你這輩子所喜歡的統統都寫出來,然後你心靜下來分析,你就可以把你所謂的喜歡都打破否定掉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對佛法「一切法畢竟空」的教授你沒辦法契入。沒關係!你就用你分析的角度去觀察;去看看你所要的東西,到底它是怎麼一回事。最後你就會發現,其實,沒有一件事是你喜歡的;也沒有一件事是你永遠不會改變的,但是你以前誤會了,所以你該醒了!
有個同學問我說:「師父,勤勞跟懶惰是兩邊,如果不落兩邊,難道要教孩子懶惰嗎?」我說,懶惰也是落一邊,我有說要教小孩子懶惰嗎?「那是不是應該教他勤勞呢?」我說,很好啊!所以別人一天上班八個小時,他上班十六個小時,有一天他過勞死,你就不要哭。你知道同學怎麼講?「我教他勤勞但也是要休息啊!要保持中庸之道!」我說:「你聽佛法這麼久了,中庸之道你會嗎?」你們聽這麼久都不會了,你跟孩子講說:「唉呀!我叫你勤勞,但是你該休息的時候,你也要休息,要保持中庸之道。」對一個勤勞又有工作狂的人,什麼叫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休息?你以為你講了孩子就會嗎?我們的腦袋又不是講了就會。
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孩子很乖,但是很乖的孩子很少有出息啊!乖跟不乖,勤勞跟懶惰,生跟死,貧跟富,你都沒看到是你人類的腦袋在作祟。怎麼作祟?我們的心意識一直不斷的起分別,世間的真理被你的分別心切斷,變成兩頭,變成兩頭之後,你再從這一頭跑到另外一頭!很多人學佛也是這樣學,就是從他認為不好的這邊,一直修到他認為好的那邊。這種兩頭對立的概念是世間法的概念,不是佛法的概念。失敗者透過不斷的努力而成功,這是世間法的概念。佛法的概念則是打破成跟敗的概念,打破好跟壞的概念,打破善跟惡的概念。所以一個開悟的人,他不會故意去行一切善,但他也不造一切惡。世間的好人雖不造惡,卻一心一意的想行善。但是有一個問題,他拚命地行一切善,這個善對他來講是善,對別人來講或許不是善。這種兩邊對立,分別執著的概念,什麼時候你才能止息呢?
眾生跟佛也是兩邊。眾生跟佛這兩邊,你比較喜歡哪一邊?「比較喜歡佛這邊。」但是你不敢承認自己是佛,你也不敢成佛,而你承認自己是眾生。你這是很奇怪的概念,為什麼?你口是心非!你內心世界很想成佛,但你始終想盡辦法否定自己是佛。一個想盡辦法否定自己是佛的人,是一個具足佛法正見的人嗎?再來,沒有信心是一邊,充滿信心又是一邊。現在有一個人,他想盡辦法這麼跟你講:「我是一個沒有信心的人。」當別人跟他講,你可以是一個有信心的人,他說:「你講錯了!為什麼你講錯了?」「我證明給你看,我半夜不敢出去,不敢獨自去上課,我一個人不敢睡覺,也不敢跟陌生人講話,我也不會跟人家相處。」他滿腦子想盡辦法證明他沒有信心。奇怪!他為什麼不想盡辦法證明他有信心?因為他內在害怕啊!想盡辦法證明這一邊,為什麼不想盡辦法證明另外一邊呢?他所證明的沒有信心可以成立嗎?沒有信心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?抽象的!有信心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?抽象的!有信心是妄想,沒信心也是妄想,都叫做妄想。
現在學佛都怎麼學?「師父!我是眾生,我想修成佛。但是我沒有信心,如何讓我有信心?」大家的潛意識是什麼?就是想盡辦法要消滅這一邊,然後想盡辦法要抓那一邊。這是佛法嗎?這不是真實的佛法。接著,請問一下,煩惱是你的朋友?還是敵人?「朋友!因為都是自己生起的。」那幹嘛消除煩惱?你把這邊當成敵人,不好的東西都是我的敵人,不好的東西都不要發生在我身上。現在大家學佛法,都掉入這個陷阱你知道嗎?就是都把煩惱當成敵人,把佛法當成武器,然後用這個武器來消滅敵人。佛法是這樣學的嗎?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學佛的人都是這樣學,你自己也常常掉入這個陷阱。這一邊是虛妄,那一邊也是虛妄,這兩邊都是虛妄。我再舉個例子,成功跟失敗,你希望你的孩子處在哪一邊?如果以父母的角度來講,你當然希望你的孩子成功,但你希望你孩子成功,說不定你會害死你的子女。如果你成敗的概念這麼重,憑良心講,你不是一個很好的父母,而身為你的孩子也一定活得很痛苦。因為你認為你的孩子就是要出人頭地;就是要成為社會的精英;就是要變成社會上的佼佼者。如果你成敗的概念真的這麼重,你生的孩子最好是雙胞胎,一個叫光宗,一個叫耀祖。如果是這樣想法的父母,當他的子女會很痛苦,而且當有一天他的子女成功了,旁邊的人會為他鼓掌嗎?那是當父母的覺得他成功,其他沒人要理他啊!如果他來找我喝茶,我也不會多喝啊!我只有一個肚子,能喝多少就是多少,不會因為他的成功就多喝,那是你自己想的啦。
我們當父母的有這種想法,而且將自己這樣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;如果孩子以後智慧沒有打開,又將這樣的概念傳給他的兒孫,這不是變成惡性循環嗎?相反地,執著失敗主義,認為就是沒有成功希望的概念也很痛苦。如果執著失敗,他不成功時固然很苦,當他終於成功之後,他說不定會更苦。你希望你孩子是在哪邊?是在這邊,還是在那邊?這兩邊都是幻啊!他會成功就成功,不成功也是祝福他啊!
更進一步言,那我可以希望我的孩子,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嗎?原則上,破這邊這個概念,也破那邊那個概念,兩邊俱離,他就是一個快樂的人。但如果你創造一個名詞,這個名詞叫做快樂,這又是第三個陷阱,為什麼?快樂的相對是不快樂,還是落入兩邊。我現在在講你的孩子,其實就是在講你,你現在的狀態就是落入兩邊的狀態,你怎麼選都不對。兩邊相對的概念,常常會掉入漸修的概念,漸修的概念就是從這一邊修到那一邊,這一邊叫做此岸,那一邊叫做彼岸,由此岸到彼岸。但由此岸到彼岸,他會開悟嗎?不會開悟,開悟的關鍵要經過一道門,叫做空門!空門是不二之門,悟不二之門即能開悟。漸修的概念它要這樣繞,再這樣繞,最後要繞出來才能夠破,不然破不了。
那天剛好同學問一個問題,我們有個同學替他回答,也回答得很好,那位同學回答說,依他個人的經驗他是怎麼修行的?譬如說,我們的無明就像黑暗,但是我們的智慧剛開始很微弱,所以透過慢慢的修行,會讓那一盞光慢慢亮起來,慢慢大起來,直到有一天黑暗才消失。我說這樣是漸修,漸修是建立在哪裡?建立在他認為有一個黑暗。他的前提是認為我現在是處在黑暗,所以我需要光明,但是我現在的力量不大,所以我要讓那個光明越來越大,大到一定程度之後,黑暗就消失了,這樣概念是屬於漸修的概念。
我不跟你講修行,我跟你講真相。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黑暗,所以不需要光明,因為黑暗是你的妄想創造的。你聽我這樣講好像很高深,我換個角度講給你聽。你有沒有信心?「沒有!」沒有信心沒有根據,是妄想產生的,妄想產生的不是真相,是妄想!妄想跟假相不一樣。舉個例子,這個盆栽它是一個相,是一個假相,但它不是妄想。接著,這盆盆栽很好看,很好看的概念不是真相;很好看這個概念是妄想,是你的妄心所創造出來的想法。同理,它很醜,妄想!你沒有用,妄想!他很優秀,妄想!我對你很恨,妄想!我很愛你,妄想!你會分了嗎?假相跟妄想是不一樣的。你現在看得到的都是假相,而你對這個假相所下的任何評論都是妄想。如果別人說他好他就好嗎?別人說他不好他就不好嗎?別人講什麼話是根據他的概念講的,這叫做妄想啊!所以不要把「假相」跟「妄想」混在一起。
那相對的概念是假相,還是妄想?妄想!它連假相都排不上呢!你現在的是非道德標準;你現在的人生觀、價值觀;你現在所有這些標準跟觀點,有離開相對嗎?沒有,都沒有離開相對。那如果以相對的角度來講快樂可不可以?可以。但是你要獲得真正的快樂,就必須連快樂這個名詞都要拿掉。因為你創造了一個名詞,它會衍生另外一個名詞,然後你一輩子就在這兩個名詞之間打轉,轉不出來。
一樣的道理,你們學佛之後掉入多少名詞?你們現在在迷跟悟之間轉,在眾生跟佛之間轉,在生死跟涅槃之間轉。你轉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出來?難怪人家寫一個「佛」字你不敢坐,因為你很畏懼這個字;因為這個字叫做不是人,所以你畏懼這個字。我現在套一個公式給你看,不論是慧可度僧粲;或是僧粲度道信,他們的模式都是一樣的,怎麼說呢?弟子找師父,想求解脫對不對?禪師怎麼回答?是誰綁著你啊!是誰呢?禪師一點,弟子回歸內心,停心觀照之後回答:「沒有人綁著我。」禪師:「既然沒有人綁著你,就不用再去尋一個解脫之法。」就不用多此一舉啦!我再跟你講一個更白話一點,「有哪一法綁著你?有哪一法叫做束縛之法?」沒有,沒有一法叫做束縛之法。接著,我再問你,「有哪一法叫做解脫的法?」也沒有一法叫做解脫的法嘛!繞來繞去都是多此一舉。所以,無一法可以束縛人,也無一法叫解脫法。
但是你能接受這個概念嗎?這樣你知道嗎?這樣有乾淨嗎?你可以嗎?你不能接受啊!為什麼不能接受?「有啊!師父,我就是被人綁住,我的身心都被人綁住啊!」是誰綁你啊?是你的冤親?還是你的債主?是你的另一半?還是你的子女?是誰綁著你啊?是誰?你會回答:「是自己啊!」你一定會回答「是自己!」你這樣的回答,你等一下下課回去的時候,經過五金行,你去買一捆繩子,回家之後就把自己綁住,綁住之後,下禮拜三你用跳的跳來上課,跟師父說:「我被繩子困住了,幫我解開好不好?」你不覺得這樣很好笑嗎?自己去買繩子綁起來,然後到處問人家說,誰可以幫我解開繩子?你只要不要綁著自己就好啦!不要綁你自己就不需要誰幫你脫繩子。
你說:「師父,那我是什麼狀態?」這一盆盆栽是不是道?「是。」為什麼是道?因為這一盆盆栽本身就是真理,這一盆盆栽本身就是離兩邊的概念,它沒有綁跟被綁,它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狀態,所以它本身就是道,它本身就是一個覺者,它本身就是佛。假設你能肯定這一盆盆栽本身就是佛,那現在,這個石像不是佛嗎?這個電風扇不是佛嗎?這個白板不是佛嗎?這些東西都是完全解脫,它完全都沒有你那個陷阱。也就是說你現在眼睛看到的所有一切萬事萬物,一草一木,都是道,都是佛。那這樣的話,我算不算萬物之一?「算。」我是什麼?「佛。」我當然是佛啊!那你呢?也是佛!所以全體是佛!所有天底下萬事萬物,沒有一人、一事、一物、一沙、一水不是佛,它們全都是佛!但是你偏偏死不承認,本來沒有生死的問題,但是你的腦袋把它變成有問題。
關鍵在這裡:「萬物皆是道。」道就是真理。真理在哪裡?哪裡不是真理?既然萬事萬物都是真理,那麼你心中所認為的凡人,他是不是道?他還是道啊!你心目中認為的凡人是「道」,那你心目中所認為很尊貴的佛,他也還是「道」啊!「萬物皆是道!」你看到了嗎?你本身是「道」,但是你不知「道」。我們學生就找不到一兩個相信「即心是佛」這個概念。我用這個角度來跟你形容,它只是擺脫「我不是道」這樣的知見,你有「我不是道」這樣的知見,這個知見就把你困住了。那是不是應該打破所有的概念才能悟道呢?我現在講的這些話你相信嗎?「相信。」你了解嗎?「了解。」相信、了解,就離開問題了。
如果你跟人家自稱是眾生,那別人會從什麼角度看你,你就很自然隨他去看,你也不怕別人講你什麼。但如果你跟人家自稱是佛,一般人都會說你這樣是貢高我慢,你就會害怕自卑,就會顯得沒志氣,不敢承擔。你說你是眾生,你就不怕別人說你;你自稱是佛,你就怕別人說你。你不怕被人家說自卑;怕被人家說自大,這樣對嗎?「萬物皆是道。」只有你身上沒有道,這樣理路有通嗎?佛教講的是平等,你們心中有平等嗎?你們學佛學這麼久,越學卻跟釋迦牟尼佛距離越遠,你什麼時候才能感覺你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?什麼時候你才能悟入平等空慧?如果你的內在認為,釋迦牟尼佛跟你是天壤之別,那你什麼時候才能夠體會平等?所以我才說,你學佛學這麼久,不是迷信,就是信仰。你們現在掉入信仰,不是在學真相。我告訴你的是真相,不是告訴你信仰;真相只有一個,「萬物皆是道」,一切平等。
我再換個角度跟你講。什麼概念最好講?就是從這一邊到那一邊的概念最好講。如果大家想一直停留在這種概念,那我就沒話說,以後我就簡單講就好了,就不需要講得那麼高深。你現在心的狀態是不安?還是心安?「不安。」是不是你們每個人都承認自己是這種狀態?「是。」所以你們今天來學佛法,想盡辦法要讓你那個不安的心變成安,對不對?那學到讓自己安心這樣算不算畢業了?「不算。」為什麼?你還有心哪!我心不安,然後我透過修行,透過念佛、誦經、持咒,或是透過數息、止觀,我慢慢修,慢慢練習,然後我不安的心會漸漸趨於安定。你們以前的修行就是這樣學的。但是你注意看哦!修到最後有一天,你心終於能安了,你還有什麼?還有一顆心。
一般人學佛就是從這裡修行到那裡,就是這樣的修法,這個就是漸修。漸修的概念就是:「我心不安,師父你教我安心?教我怎麼修行?」師父就跟你講說,你要持戒,你要修定,你要開智慧,具足戒定慧你心才能夠安。另外,你要準備資糧,你要懺悔,如果你不懺悔,你有業障,所以你需要修前方便。但是修到這裡你畢業了嗎?你覺得這個安心的這個心是真的嗎?真的有一顆心讓你安嗎?慧可怎麼說?「覓心了不可得!」無心是道。無心可安,叫做無心;無心可安,才是安心。黃檗禪師就是要講這個道理,「傳心法要」今天第一節就跟你講完了。
頓教的概念,也就是實相的概念,我都這樣說:「你直接明白這心不安本來就是妄想。」注意,我都這麼說。但是我直接告訴你無心你聽不進去,你就一定要什麼?你就一定要漸修,為什麼?你有一顆心不安。但其實心不安是你的妄想,你的妄想一直認定你是這樣的人,所以你想去追求心安這個東西。就因為你妄想你自己是這種狀態,所以才告訴你「安其心」的方便法。「無心。」才是真相,沒有一顆妄心可安,也沒有一顆真心可求,叫做實相,究竟實相。
講那麼直接,如果大家不接受,我以後講話就要學老太婆,講的又臭又長,我就一直遶,一直遶,讓你筆記抄很多,讓你歡喜。最近很多同學說「師父,最近幾節課筆記都抄不下去」,這段時間你們筆記都沒得抄,好像也沒畫什麼圖給你。真相無心可安。不是你自己創造一個我心很煩,然後去求一個讓自己心不煩的方法,接著借助這個方法,在家裡面拚命修行,修個三年、五年,慢慢心安。修個三年、五年慢慢心安也還不錯,但問題是你們修幾年了?你們都已經過期了知道嗎?過期的東西要丟掉。所以這兩邊要不要斷?不安跟安這個是兩邊,兩邊要俱斷。
「師父,請問一下,無心之過算是一種過錯嗎?」是一種過錯,達到無心的人不會犯過。「那無心可安的話,我們不是要以無心來生活嗎?」對啊!無心正好過活。「然後怎麼樣?」就會活得很快樂啊!「可是我們用無心來生活的話,就是有時候會有無心之過啊!」你的造句文法都亂用,只是在打妄想,你先不要講話,我也不回答你,這樣子講話講一輩子也講不清楚。我的意思是,這兩邊都是你創造的,第一、心不安,你認為你有個心不安,第二、你認為有一個可以讓你達到心安的方法。但其實這兩個都不真實,問題是我們就是沒辦法一下子就醒過來,我們總認為說我明明就是有心不安這種狀態。我們換個名詞,剛才我講說煩惱是朋友還是敵人?大部分的同學認為煩惱是朋友,那既然煩惱是朋友,那你還有什麼煩惱可言,如果你認為煩惱是朋友,你也不需要菩提,因為當下就沒事了嘛!不是我想盡辦法要去消除這個煩惱,是煩惱本來就不真實,那是一種妄心;那是你建立一種想像;那是你一種恐懼不安的情緒;那是你一種求不得的狀態,這種種狀態我們統稱叫做煩惱,叫做痛苦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但任何一種的狀態,它都是虛妄的,貪、嗔、癡種種狀態,種種概念也都是虛妄的。
你對這盆盆栽,本來沒有貪嗔癡,但你現在生起了貪嗔癡。你不要怕,它是虛妄的,你只要能夠百分之百肯定它是虛妄的,你就不會害怕它;你也不用去趕它走;你也不必去消滅它,都不用,你只要很清楚知道它是虛妄的,這樣就可以了。但是你們在修學過程當中,你們潛意識都是想去消滅它的。舉個例子,眼睛不好的人看天上有兩顆月亮,你看兩顆月亮很討厭,你想盡辦法要學后羿射日一樣,要把另外一顆月亮射下來。你就是認為另外一顆月亮是真實的,你才會拿箭射它;但如果你沒有認為它是真實的,你需要拿箭射它嗎?不用。你只要知道是我眼睛有問題,我眼睛花了,瓢瓜看成絲瓜,這樣就好了。
「佛」是一個概念,「眾生」也是個概念。是大家的潛意識當中,不能放下這樣的概念。你們總是覺得,佛一定比你好。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,什麼人比較厲害?講魔比較厲害也不對,因為兩個的能力是一樣的。每一尊佛都創造他的世界,釋迦牟尼佛創造他的世界,阿彌陀佛創造他的世界,你有沒有創造你的世界?「有!」你也創造你的世界。同學說:「師父,佛有神通,我沒有神通。」你沒有神通嗎?明明沒事,你就創造出有事;明明就正常人,你就創造成大家都像瘋子。其實,我一天到晚在看你的神通,看你所創造的世界,我不太敢踏入你的世界,因為你的世界機關重重。
你們學佛學這麼久了,為什麼不能真正去體會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佛有多少能力,你就有多少能力,能力都一樣,只是品質不一樣,內涵不一樣。我們是創造這個世界來困住自己,也困住別人;佛是創造他那個世界來利益自己,也利益一切眾生。「師父,剛才您說那個盆栽就是『道』,知『道』就好了,那我們如何把這個虛妄的纏繞給解開,從虛妄的心裏面醒過來?我們是有情的眾生,從虛妄的心醒過來對我們而言是很難的。」我過去講過了,因為我們一直活在舊的知見。舊的知見要突破,馬上會遇到三個瓶頸。就是你馬上會產生困難的概念,這個困難的概念,會阻止你去超越你舊有的知見。你的知見本身有陷阱,當你想要去離開它;超越它的時候,它馬上就告訴你,你這樣是很困難的。那個舊的知見是知見魔,它有魔子魔孫,你現在的想法就是裡面的魔孫,魔子魔孫想要離開魔的世界,魔都知道怎麼跟你講你才會留在魔的世界。我們的知見只要一動,魔馬上告訴你那很困難。我這樣回答的意思就是說,你還是活在舊有的知見,你用舊有的知見問我問題,接著你用舊有的知見,來回答你自己的問題。難跟易是兩邊,你看到了嗎?馬上就是兩邊又出現。你不要掉入兩邊,不談難也不談易,只要不掉入兩邊你就有機會突破。你不要跟在自己的腦袋後面,按照自己腦袋的概念尋求答案,這腦袋的概念還是在迷宮裡面,怎麼繞都繞不回來,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第二個問題,我們一直活在舊的知見裡面,一直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面纏繞,舊的知見的染污太深了,我們一直在虛妄中醒不過來。那如何醒過來?我們就像一隻獵物,我們現在掉入獵人的陷阱,如果你知道自己掉入獵人的陷阱,這樣你有沒有機會逃出來?一定有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但如果你現在掉入陷阱,你始終不覺得那是陷阱,而是溫柔鄉,那你就永遠沒有機會逃開。最大的陷阱是什麼?最大的陷阱就是我們的知見,如果你的知見是兩邊的模式,你逃不出來;或是你喜歡你的知見,你覺得你的想法是對的,那你當然永遠都不會把它甩掉。你也許沒辦法一下子離開兩邊,但你可以把兩邊的概念一一作分析,也就是你過去所喜歡的,其實你不是真正喜歡,你過去所討厭的,你也不是真正討厭,你先透過分析的方式,漸漸打破你落入兩邊的知見,打破你貪一邊,捨一邊的取捨概念,直到有一天,你能力更好的時候,你就能一下子跳開,再也不在兩邊打轉。所以什麼叫做「斷際」?這個兩邊的概念假設你沒有斷除,你是悟不了的。
有很多東西,就像我講的這些譬喻,你要透過你自己深入去了解,然後把兩邊都推翻掉,這樣你才有力量。你們不要看那麼多,不要說老、莊替你分析,你就看老、莊,你要透過你自己的思維,然後去看到說,唉呀!以前我誤會了,我也不是這麼喜歡貪生,我也不是這麼害怕死亡,其實真相不是這個樣子,那我以前為什麼都認為是這個樣子呢?你可以先透過這樣的方式,把兩邊的概念漸漸削弱,你對這兩邊,任何一邊你都以平常心看待它,先透過這樣來學習。但這平等心是修來的嗎?是一種領悟。你不斷的領悟,等到有一天,你兩邊的概念越來越弱的時候,你要跳開就很容易了。你才知道說,哦!原來真的是多此一舉!但是沒有辦法,現在沒讓你多此一舉,你好像找不到路,一定要有個方法給你,你才有能力漸漸跳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