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學佛,有的人很用功,但如果對佛法的道理不了解,有時候你的用功會讓人覺得很惋惜。前幾天,有一位閉關五年的居士她來講堂這邊。一個人能夠閉關五年,我們應該讚歎她。她是在家裡面閉關,所以這五年來她沒講話。她是個女眾,結婚了,也有孩子,結婚了能夠在家裡面閉關五年,都不跟家裡人講話,其實不只她不簡單,她家人也不簡單。雖然不講話,但是有事情還是會遞紙條。可惜的是,你知道怎麼用功嗎?或是說你這樣的用功是否正確呢?她那一天來,我先請教她幾個問題,但是那幾個問題她都答不出來,我說:「沒關係,你說說你閉關的心得。」結果她講她閉關的心得給我聽之後,我發現我錯了,你知道我錯在哪裡嗎?我問她的問題太深了,她根本沒有辦法答出來,也就是她這五年來的用功,並沒有一點點智慧。她用功,我讚歎她!也讚歎她家人!但是覺得可惜,如果這麼想修行的人,修行是這樣修,用功了五年居然一點智慧都沒有,那會令人覺得很惋惜。
有幾件事情是不能騙人的,第一、你沒有錢,你不能騙人;第二、你沒學問,你也不能騙人;第三、你沒智慧,你也沒辦法騙人。因為你一開口,人家就知道你到底有沒有。所以我說,可惜!可惜!大家今天來學《傳心法要》,我常說開悟不難,我不是在安慰各位,也不是我在自我催眠,我所講的「開悟不難」,意思就是你要了解佛法的道理,原則上是不難的,難的是改變你的習氣是比較困難的。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我覺得並不難,但是你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氣、慣性,那是很困難的。所謂「開悟不難」,便是這個意思。經典有沒有這麼說?有。經典裡面確實有這麼說,你把那個般若經一打開,剛開始解釋經題,不論解釋《金剛經》或是《心經》,一定都會解釋「般若」這兩個字,但是解釋「般若」這兩個字,原則上都會說般若分三種,第一叫文字般若;第二叫觀照般若;第三叫實相般若。讀過般若經的人幾乎都知道這三個名詞,比如今天讀《傳心法要》,《傳心法要》的道理懂了,這個叫文字般若,就是這個道理你已經懂了,這叫文字般若。如果你懂了這個部分,那我恭喜你,你具備文字般若的智慧。讀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文字內涵已經懂了,已經理解那個道理了,這叫「解悟」。如果沒解悟你想修行,這樣修行是不對的,為什麼不對?《金剛經》有一句話:「信解受持」,因為你可能根本不懂,不懂你怎麼受持?
「受持」是什麼意思?「受持」是「行」的意思,這個「受」是接受,我接受這樣的道理。任何一本經典最後它都講「信受奉行」,或「依教奉行」,「奉行」就是受持的意思。這句話寫在經文後面,意思是以上所講的道理懂了,接著就按照佛所講的道理去實踐,這就叫「依教奉行」。不了解道理說你要修行,要修什麼行?不了解道理你要閉關,要閉什麼關?古人講一句話更坦白:「不破初關,不閉關」,意思就是沒開悟你是不可以閉關的。你了解你才能修行,但是了解有沒有一個前提?有,什麼前提呢?你要相信。比如你了解《聖經》在講什麼嗎?「不了解」。為什麼不了解?因為打從你的內心你就不信《聖經》,怎麼有可能去了解《聖經》。假設打從你內心你就不相信凈土,怎麼有辦法按照凈土的方式依教奉行呢?如果打從你的內心就不相信禪宗,怎麼有辦法像祖師大德所教的去參禪呢?你沒有相信是不可能的。
假設你不相信這個宗教,我會勸你不要信,不要浪費你的生命。全世界的宗教很多,你不相信甲這個宗教,你相信乙這個宗教,你就去信乙這個宗教,因為你相信它你,你才有可能在這邊得到利益,不然沒辦法得到利益。同理,假設你不相信老莊思想,你相信孔孟思想,你可以信儒家,就從孔孟思想當中好好深入了解,你可以得到利益。你現在已經來學佛了,佛法講那麼多道理,了義、不了意、究竟、不究竟,它有圓、頓、顯、密之教。你對你學的東西你相信嗎?相信你才有可能理解,「信」跟「解」這兩個字是不可以拆開的。
在讀《金剛經》「信受奉行」四個字時,我的感觸就很深,或許這四個字在《金剛經》裡面並不是重點,但經典明確告訴你,你應該去了解,不了解根本沒辦法修行。能信解,那我恭喜你,了解了,那是一種領悟,叫做解悟。了解文字般若了,也就是這一本經講什麼,它文字的內涵你已經懂了。這是要修行的第一步。所以古大德,也就是過來人,這樣說:「悟後起修」。就是悟後才能真正來談修行,沒有領悟之前談不上修行。沒有領悟之前都是一種摸索,不斷的摸索,但是常常會背道而馳,意思就是沒有領悟之前,修行之路常常走錯方向。如果你今天不那麼用功,還不會覺得可惜,但如果今天那麼用功,方向不對,盲修瞎練,就會覺得很可惜,人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讓你浪費。
「信受奉行」,那「行」什麼就要問你啊?你信受理解了,按照你理解的來做嘛!比如理解《金剛經》最主要的內容,在告訴我們「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,就按照這樣的道理來依教奉行。又如知道《心經》的道理最主要是要了解五蘊,五蘊是我,按照這樣的道理來照見五蘊皆空。今天讀了《彌陀經》,知道佛在跟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,也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,我願意從此之後一心念佛。按照解悟的來做,這樣才能相應,不然怎麼相應呢?相應了,必然在生活當中可以得到受益。很多人學佛為什麼不能受益?因為根本沒有「信受奉行」,根本沒有相應。有的人學佛,把佛法當成一種信仰,拜佛跟一般民間信仰拜神一樣,這樣學佛,是不能受益的。或者有的人把佛法當成一種消災,或對往生者的祈福,這樣佛法對他來講也是很難受益的。
「行」,我們說「修行」,剛開始修行功夫是很淺的,然後一直修、一直修,修到最後功夫越來越深,《心經》講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當功夫能夠行到這麼深的那一剎那,就「證」了。在「行」的過程,會進入行悟,也就是實踐一分,體悟會更深一分,直到行到十分的那一天,就叫證悟,或是證道,證道了。這個修證方法今天講得很清楚,學佛學這麼久你有注意嗎?
「請問師父,佛法的文字般若這麼深奧,師父要我們去了解,但是我們常講『諸佛妙法非關文字』,這要怎麼個解釋?」諸佛妙法非關文字,但亦不離文字。我們雖然要離相,不是叫你離開
所有的現象,因為根本沒辦法離開所有的現象。菩提要在哪裡找?「煩惱」。沒錯!菩提要在煩惱中找。佛法要在哪裡找?在世間找。你要明白,你的自性沒辦法離開現象,禪宗雖然不立文字,但是自古以來大藏經的著作,禪宗的著作最多。道理跟你講得很清楚,第一步一定要先做到「解悟」,了解文字般若,佛法這麼浩瀚,這個是關鍵。那何能在短時間內了解文字般若呢?所以我一直跟你講要好好讀一本經,就是因為佛法這麼浩瀚,所以才叫你好好讀一本經。我若是叫你把大藏經讀完,這根本是害死你,一個不會游泳的人,直接就叫他往大海裡跳,那一定是害死人。好好讀一本經,將那本經的內容讀完解悟之後,就具備了文字般若。
但是你會有一個懷疑,什麼懷疑?「師父,我讀完這本經之後,我其它的經會懂嗎?」表面上每一本經的文字,或是它所講的東西不一樣,但它的內涵一定是一樣的,它的內涵一定沒有離開「如來真實意」。開經偈常講「願解如來真實意」,如果你不懂「如來真實意」,那我告訴你對這本經你沒看懂。《彌陀經》裡面有寫不孝順公婆的,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嗎?《彌陀經》裡有寫這一句嗎?「這麼明顯寫出來是沒有,但涵意就是有」。那就代表你會看經,這本經雖然沒有寫不孝順公婆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但它就是有這個意思。那《彌陀經》有沒有寫不愛兄弟姐妹的不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有這麼寫嗎?「它的經文涵義很廣泛的」。它雖然沒有這樣寫,但它的內涵一定有包含,裡面哪段文字這麼說?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」。對,講得很好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。你要會這樣看經,如果你懂我的意思,就不應該懷疑這一本經你懂了,其它所有的經你都會懂嗎?因為你知道「如來真實意」。知道了,接下來就是去實踐,就是這個樣子。
「師父,你教一本我們可能早就懂,你教那麼多本,害得我們一本都不懂。不要教那麼多本嘛!」你用功是自己用功啦!你自己用功那一本跟我現在教這一本是沒有差別的。如果你真懂「如來真實意」,我教這本只是幫助你、輔助你,原則上並沒有差別。但是如果你始終不明白,我教更多,只會讓你三心二意,不知所措,互相矛盾。不了解的人一定是這種狀況,了解的人都是通的。
上次談到一個概念,意思是說,這個太陽出來的時候,天空不曾明,太陽下山的時候,天空也不曾暗,因為天空本身,它不屬明,也不屬暗。但是我們看到的都不是這樣,我們看到的是什麼?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樣子。我現在寫一個字,你注意看!你看到什麼?看到「有」這個字,你有沒有看到「無」?這裡有寫字嗎?這裡沒寫字,你不能眼睛只看到我寫的字,沒有寫字的你看不到。假設這個黑板就像虛空,當太陽出來的時候,你只看到明,太陽下山月亮出來的時候,你只看到暗。你有看到那個虛空嗎?那個虛空不屬於明,也不屬於暗,你有看到嗎?比如你最近要買房子,你去買房子眼睛都仔細的看房子。這樣買房子,會被這個房子所騙,因為有的房子外表真是很醜,但是它的地實在是有夠漂亮,應該買起來,你很容易看到地上的建築物,但沒看到土地。就像有一次,我去看一個同學他在山上的土地,上去的時候完全看不到土地地貌,因為都是雜草、芒草,完全看不到土地。那怎麼看呢?我請同學帶我走一圈土地,走完之後我有概念了,這些芒草消失之後會是什麼情形我看到了。所以你只看到現象,沒有同時看到它的真貌,真貌叫做體。不要說學佛對你賺錢都沒有幫助,你要能看到這個現象跟作用,看你會還是不會。
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,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,作此解者,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,為著相故。唯此一心,更無微塵許法可得,即心是佛。如今學道人,不悟此心體,便於心上生心,向外求佛,著相修行,皆是惡法,非菩提道。
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,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,作此解者,歷恒河劫終不得菩提,為著相故。你們之前有沒有犯這個毛病?有沒有覺得佛是清凈光明解脫的,覺得你自己是垢濁暗昧生死的?這段讀完之後,觀念可不可以改變?古人講: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講的是習氣,講的不是觀念,改變觀念不難,但要改變習氣是很困難的。就像外國人吃飯常常飯前喝湯,我們中國人則是飯後喝湯;我們習慣吃熱的,他們喜歡吃冷的。觀念要改其實不這麼困難,但是要將你翹二郎腿的習慣改掉,可能需要一段時間。你相信這個觀念,你要接受不難,但如果你不能接受,所謂不能接受,其實就是不信,不信所以沒辦法「信受」。
你現在走出這個教室,你問所有學佛的人,其實大部分還是「著相」,都覺得眾生是污濁不好的,佛是光明解脫自在的。這樣要學最究竟的法門,是不能契入的。佛法不是相對之法,佛法是突破相對,悟到絕對。相對之法是世間的概念,就像說富有跟貧困,世間大部分人一定是富有比較好,縱使嘴巴不講,他內心還是羨慕富有,他有真正懂不二這種道理嗎?他沒有真正懂。你們現在嘴巴也說接受黃蘗禪師講的概念,但是內在還是比較欣賞清凈光明解脫之相,還是這個樣子。就像上次我問你們一個問題,我說這些盆栽是拿來做什麼?你們說:「莊嚴道場」,我說:「供養諸佛」。我所講的供養諸佛是什麼相呢?實相。實相是什麼相?平等之相。我觀佛跟觀眾生平等無差別,這叫平等之相。你知道你一念著相差別你會怎樣嗎?你會受苦。會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。為什麼?因為接下來何年何月,何年何劫你才能成佛?你們修到頭上長蓮花,都還沒辦法像佛一樣證悟。
你們當父母的,我從來沒聽過有人這樣教他的孩子:「親愛的孩子,一個人從出生,直到他死亡,所有人都是平等的。身為父母的我,不叫你要去勝過別人,也不叫你要比別人高,比別人強,我只希望你能知道,所有人都是平等尊貴的。」我看到比較多父母教育子女是:「親愛的孩子,我怕你輸在起跑點,你一起跑的時候,就要跑在別人前面」。他一出生你就教他一直衝,衝到最後,他衝到哪裡去?最後一定衝到棺材裡面啦!現在把佛法先拉下來,把你的孩子當成你心目中的眾生,現在要度化這個眾生,怎麼度化他?如果你度他說,「孩子!你一定要比別人強,比別人優秀」,你這樣度他你已經害到他,為什麼?因為他這一輩子一定會活得很辛苦,活得很累。如果我也這樣教你說:「你這一輩子,不要做眾生,不要做凡夫,你一定要做佛,要當聖人,要當智者」。一開始這樣的修行,你內在是有很大壓力跟痛苦的,何不把握當下,當下知道你跟佛是平等無二的。把握這個當下,這個當下是什麼?現在全然地接受你自己,當你全然接受自己的時候,你的身心會得到安樂,不用等到你理想中的那一天到來了,才得到自在,得到解脫,這是不二之法的道理。如果不明白這種概念,經歷像印度恒河裡的恒河沙一樣,一粒沙一個劫,經過這麼久的時間,你還是不得證悟菩提,你還是沒辦法覺悟,為什麼?你不明白不二這個道理。黃蘗禪師用兩個譬喻,來跟我們解釋著相修行,一個是虛空的譬喻,一個是佛跟眾生差別執著的譬喻。「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」,只要著相修行,你的佛性就不能現前,就不能證悟。
唯此一心,更無微塵許法可得,即心是佛。人生過得好不好,是你心自己想的啦!你是個什麼樣的人?這是真相還是妄想?妄想。當你在說你是什麼樣的人,其實你就在打妄想。來,你是什麼樣的人?「妄想的人」。你還是在打妄想。「師父,你是什麼人?」我是陳保仁的師父,我並沒有打妄想,我如實地回答各位。表面上我在開玩笑,我在開玩笑嗎?事實是,你說你是什麼樣的人,然後你又想變成什麼樣的人。第一個妄想是,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;第二個妄想是,你又想變成什麼樣的人。我們就是這樣很痛苦,我妄想我是眾生,我又妄想我要變成佛。你只要不妄想你是眾生不就得了嘛!當下就可以止息了。說你是什麼人是不對的話,那為什麼一直要去抓著一個「我是什麼樣的人」,一直抓著這個妄想心不放呢?這一顆心真是無一法可得,無一法可得的心,就是佛。
這幾節課我一直跟你們強調一個觀念,什麼觀念?要萬緣放下。我們一般人害怕放下,也沒有勇氣提起,我送兩句話給各位:「萬緣放下無所失,隨緣提起無所得」。我們讀了這麼多佛法,佛法在告訴你什麼?佛法每一個地方都是告訴你要萬緣放下,譬如《阿含經》告訴你要觀一切法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;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「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」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《心經》告訴你「諸法空相」,「無智亦無得」。你聽了那麼多佛法的道理,佛法的道理它不是教你放下嗎?真正解悟的人,真正懂佛法的人,他一定萬緣放下,這叫做「解」;接著一心用功,一心念佛,還是一心參禪,這叫做「行」。萬緣放下是解,一心念佛、一心參禪是行,解跟行少一個,你怎麼放下?你怎麼有辦法一心?我們不要講無心,連一心你都做不到。
今天的癥結在哪裡?癥結不是你不修,而是你放不下。放不下,那就是你的障礙,障礙你想修行。我經常說,如果有內傷,吃藥是沒用的,怎麼吃都沒有用。真正的內傷、癥結,你沒處理好,外用藥是沒效的。自己想想,很想修,怎麼修不動,因為你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因為你覺得你的親情、愛情、友情、道情;你的身份地位、財產、成就,這些都是真的,把這些東西都當成是真的,所以捨不得放下。不要掉入陷阱,好好觀察,萬緣放下,真的有一個東西失去嗎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一切都是虛妄的!但是要了解一切本來是虛妄,那很不容易。比如我腰酸背痛,你說你要幫我按,我去到你那兒,你跟我說:「師父,腰酸背痛本來就是虛幻的。」我鼻子摸摸,就要回去。你要怎麼一邊幫我按,一邊幫我解釋腰酸背痛是虛幻的?來,你現在酸痛,我現在幫你按,我問:「你會不會酸?」會。「這樣會不會酸?」會。我放掉,酸去哪裡了?放掉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。
問題是,我還是要上班、要照顧家庭;我還是要過人生、要生活啊!所以你不能單獨只體會「萬緣放下」,而不體悟「隨緣提起」。各種因緣要去面對,所以應該隨緣提起,該面對的你面對,該承擔的你承擔,該負責的你負責。你勇於接受這一切,只是提起的時候,不要給自己說,哦!這樣壓力很大;當你把這件事情做完成了,也不要覺得說,哦!你很厲害,你功勞多大。為什麼?因為無所得。雖然面對所有的因緣,你完成了這些因緣,但是不要以為你得到什麼,不要以為你得到別人的掌聲。如果覺得有掌聲可得的人,一定很承受不了別人對你的噓聲。當你覺得得到快樂的那一剎,其實你已經掉入痛苦了。得到什麼?什麼也都沒有得到。隨緣放下,隨緣提起,表現上看起來不一樣,內涵一樣。無得無失,好好體悟,真是如此。
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,便於心上生心,向外求佛,著相修行,皆是惡法,非菩提道。這一段話有沒有講到你?你是不是這樣的人?我們學佛這麼久了,現在大家都怎麼修?如果你沒悟到文字般若,請把握接下來我講的話,就可以把握到文字般若。每個人來學佛都是因為煩惱來學的。對一般沒學佛的人,我跟各位建議,最好不要用「痛苦」這個名詞,沒學佛的人,問他有沒有痛苦,他會跟你講什麼?第一種人很虛偽,他內心苦不堪言,但是表面上他跟你說:「我沒有痛苦。」;第二種人不是他不承認,因為你用「痛苦」這個名詞,他對這個名詞不了解,所以他覺得人生沒有那麼痛苦;第三種人比較樂觀,他會跟你講:「沒有啊!我現在過的很快樂。」但是你換成「煩惱」這個名詞問他:「有沒有煩惱?」絕大部分的人會承認他有煩惱。但其實煩惱就是痛苦,就是無明,就是貪嗔癡。我們因為有煩惱來學佛,但我們不是來求菩提。你會覺得很奇怪?「師父,你怎麼講我們不是來求菩提?」「求」這個字是不對的,菩提是覺悟,覺悟不需求,你煩惱消失的當下,就是菩提。所以「只須息妄,不用求真」,菩提不用求。你們現在讀哪一本經?有沒有哪一本經離開解決煩惱這個主題的?《彌陀經》有離開這個主題嗎?《地藏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有離開這個主題嗎?沒有。你有沒有煩惱?有。可以馬上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嗎?你現在手舉起來,你手貼膏藥做什麼?你貼膏藥也是虛妄、暫時的,但你還是貼膏藥,所以理事是要圓融,不可否認你現在貼膏藥的作用。就像《參同契》講的:「執事元是迷,契理亦非悟」,意思就是,執著事相本來就是迷人,但只是明白道理,還沒真正開悟,你要解決你的煩惱。
憑什麼解決你的煩惱?憑智慧。每一本佛經都教你智慧,不是只有般若經才教你智慧。《地藏經》沒教你智慧嗎?看《地藏經》會不會開智慧?可以。看《藥師經》也可以開智慧。每一本佛經的主軸就是教你開智慧,其它宗教並沒有把智慧擺在第一,佛法跟其它宗教不一樣,佛法的重點是智慧,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你的煩惱。觀世音菩薩雖然大慈大悲,你求她,她也不能解決你的煩惱;大勢至菩薩雖然是七佛之師,智慧無窮,你拜他,他也解決不了你的煩惱。煩惱是你生的,要用智慧來解決你創造的煩惱。佛法的內涵就在講這個,離開這個沒有佛法可言。那你要解決煩惱之前,首先,你要認識什麼是煩惱;第二、你要了解煩惱;第三、你才能突破煩惱;最後,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消失,就是菩提。夠清楚吧!佛法就在講這個。那你說:「師父,你現在講的跟苦集滅道相似。」對啊!沒有離開,沒有錯!舉個例子,有的人常說:「哎呀,我有煩惱」,但是他有認識煩惱嗎?他只這麼說:「我兒子不聽我的話,這是我的煩惱。」他並沒有認識煩惱怎麼形成的,只認為那件事情讓他產生煩惱。比如,身體不舒服讓我產生煩惱,沒有錢讓我產生煩惱,工作不順利讓我產生煩惱。只是談什麼事情讓他產生煩惱,他不明白煩惱怎麼來的,不了解煩惱的來龍去脈。
認識是比較表面,了解是比較深入,煩惱的突破需要「解」跟「行」,突破煩惱之後才能覺醒,就醒來了。比如「孩子不聽我的話」,就從「孩子不聽我的話」這件事來處理,但是這樣並沒有認識你的煩惱是怎麼形成的,其實你的煩惱並不是來自孩子不聽你的話,而是來自不能接受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,為什麼不能接受?因為你的腦袋認為孩子就是一定要聽你的話。這個觀念是錯的!以此類推,不是只有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,世間的人只要是不聽你的話,你的煩惱就會生起。這樣深入了解煩惱,才能真正找到你煩惱的答案啊!如果沒有找到更深入的答案,只說孩子不聽我的話怎麼辦?那你就去找親子專家來解決你這個問題。沒有找到更深入的答案,不能根除你的煩惱,也就是說你只是在解決事情的表象而已,不代表你的煩惱永不再生起。
沒學佛的人,有沒有在解決他的煩惱?有。只要是比較理性的人,遇到煩惱,他會去探討怎麼解決他的煩惱。只是他沒辦法很透徹,很深入,沒辦法斬草除根,差別在這裡。不要誤會只有學佛的人才會覺悟,這個世間沒有學佛的人,只要方法對了,重點抓到了,他還是會覺悟的。但這樣的人終究是極少數,這樣的人屬於獨覺,很少但不是沒有。我們雖然是佛弟子,但是如果重點擺錯了,一樣是不會覺悟的。
「師父!您剛剛講到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一心禪修,念佛跟禪修是不是著相修行?」不著相。萬緣放下不著「有」,一心念佛不落「空」,這叫做中道實相,前面不執著「有」,後面不執著「空」。你現在有沒有看到我穿衣服?「有」。那有著相嗎?你覺得我不穿衣服叫做不著相嗎?我不穿衣服就神經病了嘛!你們要記得,所有的佛法都講中道。自己修行到底有沒有偏一邊?要知道中道的道理才能去檢測。
學道的人要悟心體,「心體」就是「心的本來面目」,不悟心體,我們會犯一個很錯誤的毛病,「便於心上生心」,把第一個「心」旁邊寫「真心」;第二個「心」旁邊寫「妄心」,便於真心上生起妄心,就是《壇經》所講的「於念著念」。當下這個心就是,不用再找了,如果再繼續胡思亂想這樣找下去的話,就叫「便於心上生心」。那一顆心其實就是真佛,請不要再向外去找假佛,不要再向外去求假佛,一求下去呢?著相,著什麼相?著你是眾生,外面那一尊是佛。所以抱著眾生的心態,然後想要去成真佛,這個就是標準的著相修行,這樣就是惡法。「惡法」的意思是,這樣是阻礙你覺悟的。著相,讓你沒辦法覺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