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21 一月 2016 21:00

傳心法要講記-29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   大家學佛這麼久,很少有人可以將佛法落實在生活裡;其實並不是只有佛法,以前在學校讀書,你有將所讀的書落實在生活裡嗎?出社會之後,閒暇時間可能到社區大學、長青大學,或是到婦女大學去聽很多的課,但是你能落實在生活裡嗎?很多人學東西,沒有能力落實在生活上,你有察覺到這個問題嗎?不能落實在生活裡的人,其實就是對所學的東西不透徹。因為不透徹,對道理不通達,所以沒辦法用,總覺得學問是學問、生活是生活;佛法是佛法、人生是人生;理想歸理想、現實歸現實。其實世間所有的道理都是一樣,只要對道理通達,真懂了佛法,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事情;從結婚生子,到工作賺錢;一直到修行悟道,都沒有離開佛法。能這樣落實在生活裡,對佛法的那種親切才能產生,才知道原來佛法就是在談這個。學佛法其實就在學真理,生活當中只要懂真理,會把這個世界看得相當、相當的清楚。只要不懂真理,這個世界其實是看不透的,不但看不透,而且還會覺得很無奈。

   如果今天這一節課改說要教怎麼賺錢?相信今天來聽課的人會很多,但是我教怎麼賺錢,其實就是教佛法。我教怎麼賺錢,不只是教世間法,也是教了義的道理。難道賺錢跟了義法有衝突嗎?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第一義的佛法跟賺錢沒有衝突;如果有衝突的話,那佛法怎麼叫不二之法呢?但是我們會掉入一種很相對的概念,認為談修行不可以談到錢,錢有礙到你修行嗎?沒有。如果說修行人不可以談到錢,這一種人不懂佛法。

   我在講課,有時候講得太活潑,大家聽不到我的重點;有時我會一直逼你,逼你要明心見性,好像又把你逼得喘不過氣來。這代表你對我所講的道理,沒有聽懂。會修行的人一定是輕鬆的;不會修的人一定是繃緊呆板的,因為執著,沒有智慧、彈性、活潑,所以展現是這個樣子。其實看怎麼過生活,就知道到底懂不懂佛法?

   供養十方諸佛,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。

   這句話嚴不嚴重?嚴重。一般人都是想要供養十方諸佛,不要說十方諸佛啦!只要知道誰是阿羅漢,就一定拚命去供養他。如果這輩子有很大福報能供養到一位阿羅漢,那可能就改變你的人生了,就像悟達國師遇到一位阿羅漢,那個阿羅漢就救了悟達國師。遇到一位阿羅漢福報尚且如此,何況是供養十方諸佛。十方諸佛有多少?只要抬頭看天上的星星,十方諸佛比天上的星星還多,是無窮盡的。你可能會說,那我怎麼從來都沒看過?過去已經有很多、很多人成佛,你要相信;未來也有很多、很多人會成佛,當然包括誰?包括我們。只要好好修行,我們也一定會成佛,這不用懷疑。但如果你不相信,不去實踐,那當然會繼續自我折磨,自討苦吃,自我虐待,一定會繼續這樣過的。

   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裡說:「飯千億三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」這個「飯」是供養的意思,就是說供養千億三世諸佛,不如供養一個無念、無住、無修、無證的道人。這句話其實就跟黃蘗禪師講的意思一樣,只是黃蘗禪師用「無心道人」這個名詞來說。那為什麼說供養十方諸佛,不如供養一位無心道人呢?難道佛不是「無心道人」嗎?也是啊!那為什麼不如呢?很簡單,前面「供養十方諸佛」那句話,你旁邊把它寫「著相」,就是著相供養啦!我剛才不是有舉例子,如果你知道有一個阿羅漢,縱使再遠,三更半夜都會趕快去供養,這個供養的內心世界就是著相啊!供養十方諸佛好不好?好。但是你著相,一著相供養,只是在修福報,不會有智慧啦!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,旁邊寫「離相」,這個就是智慧。《金剛經》裡面常常這麼說,以滿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供養布施,不如受持《金剛經》裡面的一句「四句偈」,其實它的意思是一樣的。有心供養就是著相,那什麼叫做離相呢?「無心」就是離相,離相供養重點在「無心」這兩個字。

   何故?無心者,無一切心也

   「無心」是什麼意思?無一切心。整部《傳心法要》的重點,就在談「無心」這兩個字。《傳心法要》傳什麼心?傳無心。黃蘗禪師就是傳「無心」給你。無心是什麼人?無心是大徹大悟的人;無心是閒道人,閒道人就是佛,佛是無心道人。今天只要懂「無心」,我恭喜你,佛法你懂了。但是不懂「無心」,縱使三大阿僧祇劫,還是在六道裡轉來轉去,還是不能超越。無心不可以解釋作「沒有心」,這樣解釋不對。無心是什麼?是沒有一切妄想執著,沒有一切分別對立,一塵不染,這叫無心,不是沒有心。你有沒有心?有。但是你心上有沒有東西?今天不能明心見性,因為我們心裡有東西啊!

   沒有學佛的人他要不要明心見性?他不要,他只要快樂,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明心見性。但是,什麼樣的人才會快樂?沒有心事的人才會快樂。那誰沒有心事?你為什麼有那麼多心事你清楚嗎?坦白說,迷的人永遠搞不清楚。縱使學佛的人也只是看到經典說:「眾生皆有妄想執著,所以不能覺悟。」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大徹大悟講出來的話。但是你同樣講出這句話,其實你不了解,為什麼?因為這句話不是你刻骨銘心的答案,是聽來的,聽來的話不是你的體悟,所以你講的答案,講對也沒有用。為什麼沒用?因為你心中還是繼續妄想,繼續執著,你講對沒有意義啊!

   懂佛法的人最如實,因為看到真相。不懂佛法的人,你叫他如實面對人生幾乎不可能,他只能過虛偽的人生,為什麼?他不知道真相。你會覺得你知道,但我跟你再補一個字,你真的「不」知道!你們覺得你們真的懂「無常」,但你們不會用「無常」,那你說你真的懂「無常」是懂什麼?「無常」兩個字不會用,那《金剛經》五千多個字會用嗎?你們來聽我的課,不要覺得好像每節課師父都在刺傷你們的心,你們本來覺得佛法越學越清楚了,師父一問下去又被打回原形。我只是要講一句話,你們真的不知道「無常」,因為你們沒有真正體會到佛法「無常」的道理,所以你們心中永遠有事。為什麼沒體會到?因為你沒實踐過。為什麼你沒實踐過呢?因為你連觀察都沒有。為什麼連觀察都沒有呢?因為你不會觀察。

   你會說,我怎麼不會觀察呢?觀身無常、觀受無常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常,觀身心世界一切都無常,我怎麼不會觀察呢?這是口頭禪,你並沒有在生活當中這樣去觀察。請你看黑板這個圖,這個每個人從出生直到死亡的圖,看這個圖,你知道你未來一定會死亡。我也知道我未來一定會死亡,但是你知道的死亡,跟我所知道的死亡,會不會一樣?可能不太一樣。你知道你未來會死亡,你悟到什麼?問你幾乎都無動於衷。你平日的時候說:「人本來就要死,死了就死了。」等到有一天,你自己親人要死了,你在那邊傷心難過,你自己要死了,你在那邊恐懼害怕。你對無常沒有感覺,無動於衷,你平日連觀察無常都沒有。

   在釋迦牟尼佛還沒來到這個世間之前,有沒有佛法存在?有。有沒有人悟道?有。這種人叫獨覺,或是叫辟支佛,他沒有聽過佛法,但透過他的智慧,他用心的觀察,他悟道了。像我們中國古代的老子、莊子;像外國古代一些哲學家蘇格拉底;或是智者耶穌,他們雖然沒有聽過佛法,但是他們只要能用心去觀察,他們也能悟道。這個我感受很深,為什麼感受很深?我正式接觸佛法應該是在三十六歲,三十六歲之前我體悟到兩件事,第一件事,我體悟到人都會死。或許你覺得很好笑,我痛苦了三十二年,我告訴你,我悟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每個人都會死;第二件事,我體悟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。那時候我不會講「無常」,但我體悟到每個人都會死,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,我領悟這個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。那時我還沒學佛,但我已經在教《易經》,學了佛法之後,一看到三法印,馬上一拍即合。三法印一開始就講「諸行無常」,那時候我功夫不深,沒辦法悟到「諸法無我」,但是我看到「諸行無常」,我就心生歡喜,很高興。

   既然每個人都會死,那我問你:「你現在活著幹嘛?」還沒死的時後,你活著幹嘛?佛告訴我們,智慧的來源有三:第一,來自聞慧;第二,來自思慧;第三,來自修慧,智慧來自聞思修三慧。思考可以讓你產生智慧,我們的同學就是欠缺思考,這是我長期觀察,也是同學你們自己反應的;很多同學跟我反應他不會思考,他不知道怎麼思考。比如我剛才問的問題:「既然每個人都會死,我現在活著幹嘛?」我的意思是,既然都會死,那這輩子我在想什麼?我在做什麼?我要幹什麼呢?你好好的去想想,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。既然從你一出生,直到你死亡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你可以不理會變化嗎?你有在觀察變化嗎?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者,非道也」。你片刻可以離開變化嗎?我現在問,你答不出來,這就代表日常生活當中,你沒有在觀察變化?你從來沒在理它。這樣你怎麼有辦法正觀無常呢?佛在《阿含經》一開始就教我們,要正觀五蘊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要正觀五蘊無常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啊!但是你好像跟變化一點關係都沒有,這樣你可以說,你是佛弟子嗎?

   你知道你的人生怎麼變化嗎?你知道台灣的教育怎麼變化嗎?你知道台灣的政治怎麼變化嗎?你知道佛教怎麼變化嗎?我現在所問的問題,每個都跟你息息相關。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不知道變化的人,一定是沒有智慧的人,因為不知道它怎麼變。假設你今天在賣冰,知道台灣的冰怎麼變化嗎?從以前最早期的雞蛋冰、竽仔冰,變到現在的珍珠奶茶,如果你在賣冰,就要深入了解冰怎麼變化,才會成功,因為你有辦法鑒往知來。我現在做這個事情,我觀察它的演變,知道過去是怎麼變,接著也知道未來會是怎麼變。任何一個行業,只要是專家、內行人,只要是頂尖的人物,一定對他那個行業的演變相當了解。

   無常變化跟你根本離不開,那你可以不理會變化無常嗎?不可以。承認無常,知道變化,「知變」,你確認了,此時此刻開始,不懷疑,所有東西都在變化,確定這個概念,這個在佛法三法印裡面,叫做第一法印「諸行無常」。你要確認這件事情,才能印證這個事情。我們都在變,我們的身體在變,我們的內心世界在變,包括我們的人生也在變,你要「知變」。這個確定了,才會觀察,這個不確定,你根本不會觀察。所以大部分的人有沒有在觀察變化?我可以跟你講,很少有人在觀察變化啦!包括學佛的人也一樣。

   現在知變,你還沒辦法應變,因為還沒去觀察它怎麼變化。觀察變化之後,你才有足夠的智慧跟能力應變。我們先從「觀變」開始來談。假設長期觀察國內的房地產,會得到一個答案,什麼答案?把那個趨勢圖畫起來,你心中就有個底了,房地產的長期走勢一定是看漲。不管是九二一大地震,還是景氣,不管怎麼樣,房地產它的趨勢就是漲,透過觀察,不用懷疑。那你會問我說:「師父,既然房地產長期的趨勢就是漲,那我們把隔壁買起來好不好?」不好。我們這邊同學大部分都是本地人,我問你們一個問題,九二一大地震時,災區的中興新村跌多少?跌到大概是一百到兩百萬左右,是不是跌一點點?其它地方跌很多。但是當其它地方漲的時候,中興新村漲多少?一倍。這樣有跌嗎?那我們現在談第二個,談股票。台灣的股票長期看漲嗎?不可以這麼說,因為根據圖表來看,它不是這種趨勢,它的趨勢就是一個平均值,長期就在這個路徑跑。好,接著看整個黃金長期的圖,黃金在一兩年之前突然漲上去了,現在掉到這邊。

   把這三個圖畫完了之後,我還需要告訴你買什麼嗎?不用。那買什麼?房地產。長期是買房地產啦!問題是,你要會買。房地產最會漲的是什麼?店面。什麼最不會漲?套房。沒錯,別人都上天堂,只有你住套房,房地產所有的產品,什麼都可以買,就是千萬不能碰套房,除非是出租率很高的地方,像捷運站。但是你會說:「師父,你出家人呢!你怎麼專門關心這個?」這些都是我身邊的事情,我眼睛看到的都是房子,我觀變化,我知道它每天都在變,而不是房子不是佛法,金仔店的黃金不是佛法,《金剛經》怎麼講?「一切法都是佛法」,你會觀察嗎?一切都在為你演說無常,看到嗎?「知」道它是「變」化的,也長期「觀」察它的「變」化,接下來的「應變」,你就很有把握。當你觀察到一定的程度,你知道你接著應該要做什麼,你的應變就不會錯。

   會變化的還有你的身體,不管有病沒病,每個人身體的趨勢圖一定都是拋物線,它就是一個週期。所以有人遇到你這樣問你:「師姐,妳最近身體好嗎?」「好」。這樣的回答如不如實?不如實。另外有一種回答的方式是:「師父,最近身體好嗎?」「托你的福!看到你就好」。這是客套話,會講話的就講這種樣子,不過不如實。真正如實的講法:「師父,最近身體好嗎?」「漸漸衰弱」。這叫如實。我今天講的,是你要會觀察「無常」。每個人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,我的人生,最快樂的就是國小那個階段,接下來就往下一直墜,隨著歲月過去,年齡越大,越來越不快樂,越來越很痛苦,不快樂到極點,所以才會出家。我的人生找不到答案,很苦,為什麼?因為有太多的「為什麼」沒人可以告訴我答案。我國中就接觸道場,道場的人沒辦法給我答案,所以就一直苦,苦到三十二歲,漸漸明白一些問題。

   如實地觀察你的人生,你如實觀察:「到底發生什麼事情?」透過觀察,第一「知變」;第二「觀變」;第三「應變」,從頭到尾都在變。最後,才能體會在多變的人生裡,它有一個「不變」的道理。當我們還搞不清楚生命時,那時我們的生命狀態叫「多心」,也就是我們的心很煩,我們的心東想西想,自己不知道要怎麼辦?就是很煩,很躁。就像還沒買房子的人,到底是買還是不買?還沒結婚的人,到底是結還是不結?還沒生子的人,到底要生還是不生?就像你們學佛一樣,到底是要來聽,還是不來聽?到底是要繼續修,還是乾脆不修啦!你自己覺得很雜、很亂,要修也沒辦法修。

   第二叫「少心」,也就是妄想漸漸減少,胡思亂想的心漸漸減少。憑什麼妄想漸漸減少?對人生觀察越透徹,對生命越了解,才能漸漸讓自己的心單純化,不容易東想西想。一切的事務都是在變化的,用心觀察,透過觀察,對所觀察的東西越了解,就越來越不執著。就像我們喝一壺好茶,送茶葉的人說他的茶好,有沒有講對?只講對一半,他送的茶確實是好茶,但是要各種條件配合才能泡出好茶。我們中興新村最近不是有茶葉博覽會嗎?聽說一斤最貴的是八千多,還是一萬多?把那個最好的茶拿自來水來泡,拿那個消毒味很重的自來水泡冠軍茶,泡下去什麼味道?消毒水味。茶葉是好的,但是茶葉好跟是否必然泡得出一壺好茶來不太一樣。這個就是佛法,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合和的,不是由茶葉單獨決定必然泡得出一壺好茶,要符合很多條件,泡出來的茶才會好。

   今天能賺錢、能成功、能中到樂透,都不是單一的條件能達到,如果認為單一條件就能達到,這叫迷信,根本沒有了解佛法。從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一個跟佛法沒關係,越了解越不執著,了解之後,會漸漸「少心」。當再繼續了解下去之後,可以達到「一心」,心就能安住,可以很單純,「一心」很容易完成你想要的東西。修行也是這個樣子,修到今天,到底要修什麼法門,能不能「一心」呢?就像每次問你們:「修念佛法門的舉手?」我不相信只有這一、兩個人在修念佛法門,我知道你們的內在是:「師父,我們根本沒有修啊!所以你說任何法門我們都不會舉手,因為我們根本沒有修。」你如果那樣想,我就沒話說。既然你們都沒有修,那你們饒了我好不好?我們就散股好了。就像你又不買房子,整天叫我帶你去看房子;你又不修,叫我星期三來講佛法,你們是什麼心態?

   「一心」跟「無心」,最大的差異在哪裡?「一心」還是屬於著相修行,因為還有一個東西讓他抓著。前面「多心」、「少心」、「一心」,這三個叫做有為法。當連那個都不執著,就契入無為叫無心。「無心」不是沒有修,而是「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」,生活全部都是修行,它是這種狀態。我常說,不可以拿一本經典起來會念經,但這本經念完之後,你日常生活行住坐臥,就不知道要怎麼做?怎麼過生活?這是不可以的!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要清楚,就像在做早晚課這麼清楚。早課修一個小時,晚課修一個小時,其它時間,有像做早晚課這麼清楚地在修嗎?修行不可片刻離開,那你怎麼可以一天離開二十二個小時?

   日常行住坐臥沒在做早晚課時的心態,跟在做早晚課時的心態,假設是沒有差別的,我恭喜你,你真是一個會修行的人。假設是還有差別,就代表你還不太會修行,但能夠一心也算不錯啦!一心就是專心修一個,能到達一心,我也恭喜你!為什麼?這樣的人至少已經是個修行人,因為一般人「一心」也做不到。

   「多心」、「少心」、「一心」、「無心」,這四個步驟是來果禪師在禪七開示錄當中講的一段話,是過來人的經驗,他把參禪的心得,內心的變化,開示出來。我們談到黃蘗禪師:「無心者,無一切心也」,我們不能夠只是一種概念,而是你怎樣去達到無心呢?這四個步驟其實就是一種內心的變化,對根器很好的人,他可以在短時間就是這個樣子,對根器不好的人,就會變成次第了,它就變成一步一步修下去。「無心」就進入「空」的狀態了,「無心」就悟道了,「無心」就見性,見到空性,見到本性。

閱讀 305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21 一月 2016 21:22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