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部《傳心法要》最主要的內容,就是教我們體悟無心,教我們用無心來生活。無心者,無一切心,無心要自己頓悟,你們一定覺得要頓悟無心,談何容易?最近看了新聞,看了報紙,你的心就不是無心,也不是一心,而是多心,開始要抓狂了,連吃鹽都會吃到工業用鹽,怎麼無心?國家每天都有事,就像人一樣,每天都有事,怎麼無心呢?無心不是靠修行而來,而是一種領悟,如果無心靠修行而來,你要怎麼修?遇到這個事情,修不要生氣,遇到那個事情,修不要嫉妒,遇到種種事情,修不要畏懼,怎麼修?所以無心是一種領悟。
塑化劑剛過,現在油就出了問題。請拭目以待,接下來一定還會有很多問題出現,人生也是如此;今天有問題,未來還會有問題,問題會層出不窮。有沒有想過如何根本解決你人生的問題?這是第一個概念;第二個概念,很多同學還沒學佛之前活在世間法,學佛之後就活在佛法,把世間法跟佛法永遠是拆開的,沒辦法不二。學佛就是學智慧,智慧用在哪裡?當然用在你的人生,用在你每一天的生活。今天要把這個不二的道理弄清楚,不然智慧只用在初一跟十五,其它二十八天幹嘛?
我們大家認識這麼久,老同學知道我講課什麼都講,我不喜歡教條式的講法,教條式講法只能一法談一法,不能一切法一以貫之。我們談到一個概念,人一定都會死,但是現在還活著,活著到底要做什麼?在談人生的時候,一定要先了解什麼叫人生?我下個定義:「人生就是人的一生」。從出生一直到死亡,佛學名詞叫做「分段生死」,一段、一段生死,叫分段生死。那人生是什麼狀態?《易經》說:「人生充滿了變數。」人生充滿了變化,國家也充滿了變數。不用驚訝,不用懷疑,這個世間無常的法則本來就是如此。但是人生再怎麼變,如果善於觀察事情,可以找出它的規律。善於觀察房地產,可以畫出房地產的趨勢圖;善於觀察股票,可以畫出股票的趨勢圖。那一樣,今天談的是每個人的人生,每個人的人生不會離開這四個字:「成、敗、興、衰」。不管是誰,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樣,都沒有離開成敗興衰。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,最後都是轉頭空。但是在它轉頭空的過程當中,你能了解它的變化嗎?
如果單談一個「空」字,而不談它的變化,還不算有智慧,為什麼?因為不懂得應變。所以光談理不行,事一定要跟著談,這才是佛法究竟了義的道理─這叫中道實相,理事圓融。學佛能理事圓融的話,不管從事任何的工作,都會有所表現,就像孔子的學生跟孔子學習之後,有的人從商、從政、從事教育,作什麼工作都能恰當應用。能應變才是智慧,而不是學了佛法,佛學方面懂,其它方面好像生活白癡,禪師看到你這樣,一定三十大板先打再說,因為你不懂得應變。人生充滿著變化,現在來看「變化的人生」,有五種人生的變化,現在看第一種人生的變化。
第一種人生變化由「衰」而「興」,由「興」而「成」,由「成」而「敗」,由「敗」而「衰」。這個「衰」包含兩個涵義,包含始跟終的涵義;「衰」,它是起點,也是終點。人生怎麼變?剛開始力量不足,還不能成氣候,就像一個小孩子剛出生成長,就像一個年青人剛出社會一樣,這個剛開始力量不足這一點,我們姑且用「衰」這個字來表示。隨著歲月一天天過去,事業越做越好,實力越來越強,人際關係越來越好,經驗也越來越充足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從「衰」,漸漸地步入「興」;從「衰」漸漸到「興」這個階段,其實就是實力的累積,也就是代表現在做得不錯啦!以世間法來講,就是事業現在做得不錯;以修行的角度,就是現在修行已經進入佳境了。但是現在雖然做得很不錯,還沒有到達所謂成功或成就,以世間法的角度來講,還沒到達成功的階段,以出世間法修行的角度來講,還沒成就,還沒明心見性。當有一天,人生從「興」到「成」的時候,那恭喜你!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,就是事業已經很成功了,在同業當中,別人已經肯定你了,已經肯定你事業做得很成功。但是成功之後,《易經》講過一個概念,它說第五是「飛龍在天」,再上去叫做「上九」,「上九」常常會「亢龍有悔」,也就是一個成功者,以世間法的角度來講,更應該小心,為什麼更應該小心?因為經不得風吹草動,稍有不注意,就會失敗。以修行的角度來講,一個成就者,譬如說悟達國師,悟達國師過去修得很好,但是因為掉入虛榮心作祟,一剎那他就跌下來了。最近在談那個油品公司,假設最近幾年他賣的油都是真的,你說他今天成不成功?成功。但是後來為什麼失敗?很多人剛開始做的很成功,但是後來野心越來越大,希望利潤能夠越來越高,所以他走錯路,他失敗了。修行人也是這個樣子,很多修行人,當自己在寂靜處修行,修得很好,但是一入紅塵,很多人幾乎全軍覆沒,經不起考驗。這就是第一種人生變化由「成」而「敗」。第一種人生變化的最後階段,是由「敗」而「衰」。這個「衰」有兩個涵義,第一個涵義是「衰退」,衰退還有救,他還可以再「興」。但是有的沒救,直接衰亡了。歷史上很多國家是這個樣子,一代一代被後人所取代。這是第一種人生的狀態。
第二種人生狀態是由「衰」而「興」而「衰」而「敗」,沒有經過「成」。有的人一輩子沒有成功過,但是有沒有好的時候?有。雖然還達不到成功,但是跟剛開始比,或是跟過去比,還是有比較好,所以第二種人生的現象就是由「衰」到「興」,沒有經過成功,就失敗了,「敗」之後就走向「衰」,這是第二種人生的變化。
第三種是「衰」直接就「敗」,也就是從來都沒有興盛過。這樣的人有沒有?有。這樣的人很多,就是一輩子不知道自己在幹嘛!懵懵懂懂過一輩子,吃飽等死,也有人過這樣的人生。所以從「衰」就到「敗」,「敗」然後就亡了,這是第三種人生變化的狀態。
第四種人生剛開始從「衰」,接著「興」,接著「成」,「成」了之後,就在最高峰時,人生就劃下美好的句點,也就是最後的結局不是經過失敗,沒有失敗就結束了。就像一張股票,盤中今天漲到最高點,但是收在跌停板。
第五種人生變化,對於一個悟道的人,他的人生狀態是離開以上這四種現象的。他的人生是哪一種狀態呢?這第五種人生變化我的畫法是虛線,這虛線是什麼意思?是成敗興衰都是虛幻的。一個覺悟的人,心中沒有「成敗興衰」這四個名相,不會去執著這四個我們創造出來的名相。一個覺悟的人知道這四個名相都是假名,所以不會停留在假名上面。一個人心中假設沒有名相,就不會有比較,當沒有比較,就不會有想法,當沒有想法,就不會有情緒。我講這個步驟,你們要好好地體悟。
用另外一個角度再作說明。我們內在都有自己的名相,這些名相就是你的概念,透過這些概念,產生了名相。順、逆、成、敗、善、惡,迷與悟,那都是你創造的,如果心中沒有這些名相,哪來的比較呢?請教同學一個問題,你有沒有信心?「有」。你的信心來自於哪裡?「來自內在的想法」。你今天跟我辯論法義,你有沒有信心?「沒有」。你剛才不是說有信心,那為什麼我跟你單挑就沒信心?因為你掉入比較的陷阱,因為你在跟我比,你覺得我的實力比你強,所以你沒有信心。那如果跟一個實力比你弱的人,你有沒有信心?「有」。所以你那個信心是來自於什麼?是比較而來的。所以不要以為你們真的有信心,也不要以為你們真的沒有信心,因為你透過比較產生了信心跟沒有信心。
剛才講一個概念,你覺得我比較強,覺得你比較弱,強弱是什麼?是名相。誰教你的?沒有人教,是你腦袋創造這些概念。你創造這些概念,比較之後產生想法,這個想法引起你的情緒,情緒會帶來你的煩惱。這幾個步驟,名相、比較、想法、情緒、煩惱。今天苦,苦在哪裡?我現在黑板寫「變化的人生」、「隨緣的生活」、「不變的生命」。今天你苦,苦在「變化的人生」,今天的痛苦就是活在這裡。這個沒有看清楚,你的苦不能解決。我前面說過,在家人有成敗興衰,出家人也有成敗興衰,如果我出家不能開悟,我自己不快樂;今天你是在家,沒有成功,你也不快樂,這兩個是一樣的道理。活在成敗興衰,我們會鬱鬱寡歡,任何人都會苦。
假設你的表兄弟都在當老闆,大年初一他們開著賓士汽車去拜訪你,問你說:「你現在在做什麼?」你跟他講話會大聲嗎?會覺得有點自卑感對不對?我也會自卑感你知道嗎?有個出家人遇到我說:「達觀法師,你現在在哪裡?」我說:「我一個人。」「你幾個徒弟?」「沒半個。」「你的道場多大?」「剛好泡茶。」如果我活在這些現象裡面,也會自卑,也會難過,因為覺得我沒有成就。在家人沒有成功,我沒有成就;只要是活在這些名相裡,我們都會痛苦,都會起煩惱,我們會想盡辦法要達到成功或成就。所謂活在這些名相,就是有這樣的概念;有這樣的想法;有這樣的知見,它讓我起煩惱,它讓我痛苦。你們現在掉入這個陷阱,你的子女也掉入這個陷阱;在家人掉入這個陷阱,我們出家人還是掉入這個陷阱。現在活在人間,走到哪裡,人家會問的就是問這個,都是問這個相。但是這個相你能夠逃開嗎?不可以逃開,它雖然是虛妄的,但是理事要圓融,也不可以拒絕回答。人生的變化不離開成敗興衰,但是人家會問成敗興衰嗎?人家是問的是內容,人家問的話沒有離開這四個字:「名、利、權、勢」。
現在談「名」。人家一看到你,就會問你說:「你現在過得好嗎?你現在在做什麼?」這是什麼意思?他的意思是要你回答你現在的成就,你有成就,還是沒成就?比如你可能回答說:「我現在給人家聘用」;「沒有啦!我現在自己在當老闆。」這樣有沒有一樣?不一樣。接著會再繼續問誰?會問員工還是問老闆?會繼續問老闆。因為回答當員工這個人已經看衰他了,會問當老闆的:「你做什麼老闆?」你的親戚朋友,每個人只要碰面,就是問你這個問題。很多人就很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,為什麼?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成就,甚至乾脆只要知道今天有親戚要來,就離開,就出去了。以前我很討厭人家問我這個問題,為什麼?因為每次人家問我:「你現在在做什麼?」我回答說:「現在在家裡面當坐家」,就是坐在家裡,不是當老闆,也不是給人家聘用,是沒有工作。每年問你,你就沒有工作,那你要怎麼活?我也不知道怎麼活?連續問我十年,我十年都沒有工作,不是都沒有工作啦!而是過年的時候工作都會辭掉,辭掉就沒有工作。所以我很羨慕人家領年終獎金,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可以領到年終獎金,因為我很少領過。假設你是個很有成就的人,你談你現在在做什麼?或是你提起你過去有什麼經歷:「我以前多風光,我以前的員工有好幾千人,我以前我呼風喚雨。」好漢不提當年勇,但是偏偏為了這個「名」,提不提?提。若是我不提,讓你看扁,讓你踩扁,為了自尊心,所以他就要提。所以人家看到你,第一個跟你談的一定是「名」。這個「名」含兩個概念:第一、就是現在在做什麼?第二、以前你有什麼豐功偉業,你有什麼傲人的經歷。你的人生跟我的人生,人家問你的都差不多啦!所以很多剛出社會的年輕人,最討厭人家問他這個問題。在座的長輩,以後不要亂問年輕人這個問題。你們都老江湖了,過去被人家傷害了,現在要報復在他們身上嗎?問題是你的概念就是不自覺地就會問,第一個問的一定是「名」這個概念,你的人生躲不過這個概念。
第二個問的一定是「利」,就是財富。你這一生奮鬥了大半輩子,奮鬥出什麼成果?累積多少財富?財富就是包括動產跟不動產。人家會看你住什麼房子?看你擁有多少筆土地?開什麼車?有多少投資?有意無意就會問這個問題。他問這些問題,也可以說是關心你啦!但是在關心你當中,也是要評估你,想要去了解你。他了解這個,總比跟你談是非好。憑良心講,如果你能夠這樣一項一項去了解別人,就代表你還知道怎麼談話,能夠知道這個人到底有多少實力。
第三個字是「權」,也就是有沒有權力?比如現在有很多寺院,雖然有道場,但是沒辦法申請寺院登記,你專門在處理這個事情,有沒有辦法幫我處理這個問題?這個權力包含兩個層次:第一個是高官;第二個是高層。高官指的是政府單位,高層指的是企業單位。也就是我要到哪邊工作,到哪邊上班,或是說要調遷,你有沒有辦法把我介紹,譬如介紹我到台積電當工友,當工友股票可以分就好啦!所以人家會問的,也就是你有多少權力。
第四個就是「勢」。「勢」是什麼呢?「勢」就是有多少人脈,多少影響力。比如你現在有沒有影響力,讓政府在短時間內立一個案,只要是製造出來的食品危害人體健康,負責人就一定要判無期徒刑,並且追回所有獲利,你有沒有這個影響力?最近不是有一個法案通過嗎?什麼法案?洪仲丘的那個法案。因為你沒有常常在辦抗議,如果常辦,你自然就有一股「勢」的影響力。你的人生,人家會關心你,會跟你談的主軸在這四點。我講這些,不要以為學佛的人不適用,今天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煩惱?為什麼不能達到「無心」?因為你還是被這個影響,你的內心沒有辦法回歸。
你對人生的變化,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?我提出第二個概念,叫「隨緣的生活」。我黑板畫的虛線,那個虛線有好幾個涵義,第一個涵義就是人生的變化,不管它怎麼變,凡所有相皆是虛幻,都是無常緣起的,你要認清楚。但是你認清楚人生的變化,你怎麼應變呢?你要隨緣。這個「緣」其實就是一種變,為什麼?因為所有的緣都是因緣合和的,隨緣的意思就是隨這個變化來生活。禪師常常講一句話:「隨緣度日」,不了解這句話內涵的人都以為這樣生活很消極。所以我改成「隨緣盡份」,其實意思一樣,問題是我們的腦袋就覺得不一樣。「隨緣盡份」聽起來就比較積極;「隨緣度日」你就當作好像吃飽等死,隨波逐流。你不覺得我們這個腦袋很笨嗎?名詞改一下你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,但其實內涵一樣,我畫的虛線是這個意思。「變化的人生」是相,「隨緣的生活」是用,用心隨緣的生活。不要小看變化跟隨緣這兩個,縱使還沒悟道,懂了這兩個,其實你的智慧已經跟一般人不一樣了。一般人搞不清楚這兩個,也不知道怎麼去應用,他面對變化的人生只有兩個字,就是無奈。一般人沒辦法接受,能接受的已經非一般人,所謂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我現在談到這裡,大家會了嗎?「變化的人生」、「隨緣的生活」,大家有沒有問題呢?還是你們的問題都被我說完了。世間出世間法,一切法都是佛法,真理就是真理,真理沒有兩樣,不可真理只會用在佛法,沒辦法用在世間法,要懂真諦也要會用在俗諦啊!但這還是權巧方便來說啦!真實來說,真諦俗諦,「無二亦無別」。
隨緣那個「緣」的意思,我再解釋一下,我舉例子講。那一天,我在路邊攤吃素食,因為看到有人賣碗粿,想說我很久沒有吃碗粿,所以就停下來,中午就在那邊吃碗粿跟一碗麵。那個賣素食的人是佛教徒,他跟我感嘆說:「師父啊!我們佛教徒都很不會照顧佛教徒。」我說:「此話怎麼說?」他說:「只要是一貫道道親所開的素食館,他們的道親從頭至尾都來捧場,捧場到這家素食館成功之後,道親才會走。佛教徒不是,佛教徒來素食館都是吃一次就不來。所以佛教徒開的素食館都會倒,一貫道開的素食館都是越開越大間,你看人家一貫道這麼團結,我們佛教徒就是被『隨緣』害死了。」很多人不懂「隨緣」,都是隨便。隨緣,緣是什麼?因緣所生,因緣生起來的時候,你要懂得面對它。有時候我有沒有叫你?「有」。我叫你的時候,這個狀態就是因緣所生。你有沒有認真回答我的問題?「有」。那就叫隨緣。你如果不認真回應,你就不隨緣,不懂因緣,逃避因緣,這樣了解嗎?隨緣的意思,就是因緣生起的時候,要隨這個因緣來面對,這叫隨緣。
變化人生的內容就是名利權勢,那隨緣生活的內容呢?隨緣生活的內容我歸納成「道」跟「德」兩個字;「道」是體,「德」是用,「道」沒辦法說,「德」可以說。道,是什麼?道,就是你這個人的智慧;德,就是你的德行,你平常做什麼善行。所以道是智慧,德是慈悲,隨緣生活的內容不離開這兩個字。別人從你做的事情,從你的言跟行,看出你的智慧,因為透過言跟行,你展現出來。假設你沒有道,也沒有德,你的隨緣就是隨波逐流,隨便生活。很多人一輩子隨波逐流,到底在幹什麼?沒有人知道。
最後,「不變的生命」。這個東西最難講,只有一個字「悟」可以形容,所謂「達摩西來一字無,全憑心意用功夫」,這要看你個人的領悟。
如如之體,內如木石不動不搖,外如虛空不塞不礙,無能所,無方所,無相貌,無得失。
如如之體,內如木石不動不搖,外如虛空不塞不礙,無能所,無方所,無相貌,無得失。前面已經解釋過「無心」,但是黃蘗禪師怕各位不了解,再深入加以說明。「如如之體」,第一個「如」是真如;第二個「如」是不變的意思,指真如不變的心體。這個真如不變的心體,我們最難領悟,這個就是六祖大師所講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的本心。假設這個塑膠杯子當成體,裡面的水在晃動當成現象跟作用,我們最難體會的,是那個如如不動的體。在變化的人生當中,知道為什麼不能平靜嗎?因為沒辦法體會那個如如不動的體,沒悟到那個不變的心體,隨著變化轉,就失去了平靜,失去了平常心。
不論是颱風,還是龍捲風,虛空動不動?不動。虛空如如不動,管它什麼風!不管人生遇到什麼樣的挫折,遇到什麼樣突如其來的變化,或是遇到什麼樣的逆境,你可以不受一點影響;不受一點傷害;不受一點干擾嗎?不可以。那怎麼辦?悟啊!這個領悟,這個不動的心體沒辦法去找,也不可刻意去找,黃蘗禪師教我們什麼?只要止息妄想,它就會現前。是什麼東西在干擾我們?是我們那個混亂不安的心,關鍵在這裡。黃蘗禪師說:「內如木石不動」,現在用「內」跟「外」,其實這是權巧的說法,豈有「內」跟「外」呢?古代達摩祖師在少林寺的後山面壁九年,他有這樣的功夫,但現在黃蘗禪師現在講的這個東西,不是叫你去山洞面壁,而是教你如何不被影響。六祖大師解釋禪定說:「內不亂為定」,在「內如木石不動」旁邊寫「內不亂為定」。
上個禮拜我寫過龐蘊居士一首詩:「但自無心於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,鐵牛不怕獅子吼,恰似木人見花鳥」。我現在就來解釋這一句話:「但自無心於萬物」,請問,這「無心」兩個字,是什麼意思?是隨緣的意思。這兩個字不可以解釋成漠不關心,這樣解釋不對,這兩個並不是漠不關心,是我們的心不去攀緣。不要說「無心於萬物」,你現在可以做到無心於別人嗎?做不到。如果你家隔壁一天到晚在唱卡拉OK,你會不會受得了?你要做早晚課,要靜坐,還要念佛,結果隔壁一天到晚在唱:「心事什麼人知道,看破愛別人。」那怎麼修行?你做不到,要怎麼辦?耳朵捂起來?人出去?搬家?你硬碰硬都是很痛苦的,什麼叫硬碰硬?你想盡辦法要怎麼修行,那都是硬碰硬。因為吵,所以想辦法不管它,不理它;或是想盡辦法伏住你的煩惱,這個都沒有辦法斷煩惱。我們一般人最多只能夠伏煩惱,但是沒辦法斷煩惱。為什麼沒辦法斷煩惱?因為不悟,沒悟就沒辦法到達「無心」。剛才有人說:「一心一意就好。」還有沒有其它的答案?如果別人這樣吵你,如何隨順因緣,如何無心?比如你要念佛,隔壁一直唱卡拉OK,要怎麼辦?你要怎麼領悟?
假設你是個念佛的人,什麼時候悟到所有的聲音都是佛號,你就過關了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就像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講的,一個受持《法華經》的人,他可以聽到世間一切的聲音,但是不論什麼聲音,其實一切聲音進入他的心都是清凈的。你是一個念佛的人,不論聽到什麼聲音,都跟你所念的那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是一樣的,你就過關了。別人在罵你,別人罵你的話是念佛,別人讚美你的話也是念佛,隔壁在唱歌也是在念佛,隔壁在吵架也是念佛,旁邊的工廠機械的聲音也是念佛,包括現在救護車的聲音,還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。你就悟了!領悟不是你越大聲,我就「阿彌陀佛」越大聲跟你拼,不是這個樣子;也不是只有在那邊轉,那不是轉,轉來轉去頭會暈,學到最後不用轉啦!你能這樣領悟嗎?所以不是拚命念、拚命念,心沒有開竅,沒有開竅拚命念,那個沒有智慧。所以修念佛的,就是要這樣領悟。你們常常把修當成一種動詞,常常把修當成一種怎麼做?領悟它不是怎麼做,而是怎麼樣去破除你的執著妄想?迷悟的關鍵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
如果你聽到什麼都是「阿彌陀佛」,如果能夠達到這樣,那我問你,你一天念佛,是念十萬句,還是一百萬、五百萬句?如果達到這樣的話,你一天所念的佛號是不可思議!真不可思議!如果沒辦法這樣,你拿那個計數器一天念十萬句,會不會累?累呢!你能夠這樣悟,那就是一種突破啊!所以如果真的悟到「無心於萬物」,那「何妨萬物常圍繞」,就不怕你現在處在什麼環境,就不怕你現在遇到什麼樣的因緣,那都已經沒有關係了。
「鐵牛不怕獅子吼」,一個悟到這樣道理的人,心中是無所畏懼的;「恰似木人見花鳥」,心中是不會有所貪戀的。「鐵牛不怕獅子吼」寫「畏懼」或「嗔」;這個「木人見花鳥」是「不貪」,就是不嗔也不貪,他的涵義是這個意思。第二句:「外如虛空不塞不礙」,這一句旁邊寫「外離相為禪」。這一句話的解釋我用公案來講。有一個學人,他去深山參訪一位禪師,參訪了好幾年都不能領悟。有一天向禪師告假,說他要離開了,禪師就問他一句話:「你看一下,現在四面環山,密密麻麻,幾乎連一條路都沒有,你走得出去嗎?你要走到哪裡去?」禪師接著跟那個學人說:「你只要能夠回答這個問題,我就准許你離開,你回答不出來,就不准許你離開。」那個學人答不出來,就在那邊想,想了老半天,不知道怎麼回答。剛好旁邊另外住了一個常住,在那邊掃地,他掃啊!掃啊!掃!掃地的常住師父看到那個學人面帶憂愁,百思不解的坐在那裡,就問他:「什麼事情?」他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那個常住師父,常住師父就笑笑說:「好啦!我送你一句話,『竹密不妨流水過,高山不礙白雲飛』,這樣就出去了」。竹再密,水也會過;山再高,白雲也可以飛越。
「外如虛空不塞不礙」,什麼叫「不塞不礙」?進來不會阻塞,出去不會阻礙,就是應用自如啦!這兩句話六祖悟道時,他講:「何期自性本不動搖」,就是符合上面那一句話;接下來六祖說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就是符合下面這一句話。
「無能所」。沒悟到「無能所」,就落在有能有所,有「能」修的「我」,有「所」修的「法」,你現在有沒有處在這種狀態?是不是處在有一個能修的「我」,有一個所修的「法」這種狀態?參禪也好,念佛也好,這不是你修的「法」嗎?潛意識裡面有沒有一個「我」在用功,「我」在修行?有沒有?有啊!如果你有一個能修的「我」,在修一個所修的「法」,你什麼時候才能突破呢?你這樣修是著相修行,你要突破很難哪!但是跟你講不要修也不對,這樣你會落空,會害到你。生活就是生活,不要覺得有一個人在生活;活著就是活著,也不為什麼而活著,不要有一個「我」,這樣「能」跟「所」怎麼能形成呢?好好體悟吧!
「無方所」,沒有一個此岸,也沒有一個彼岸。我知道你現在有娑婆跟極樂,你的娑婆跟極樂,其實就是此岸跟彼岸。我不是說不要往生極樂世界,我的意思是,往生極樂世界,實無所去,這樣才能打破此岸跟彼岸的概念,這個才符合黃蘗禪師所講的「無方所」。
「無相貌」,沒有佛相,也沒有眾生相。你們說說看,那是什麼相?「無相」。好,無相離相,這樣知道嗎?
「無得失」,用功修行無所得,隨緣生活無所失,我講過「萬緣放下無所失,隨緣提起無所得。」其實會悟,一句話真的能悟就悟啦!但是大家要聽,我就解釋講給你聽。「無心」我作一個小結,「無一切心」是體,「用一切心」是用。「無心」不是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沒有就產生不了作用,發揮不了功能。這一段回去自己好好體悟,將「無心」的重點好好地深入,深入你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