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2 十一月 2016 10:06

傳心法要講記-104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我們上節課談到說以心印心,黃檗禪師談的是《傳心法要》。這個佛法單說一個字,那就是「心」,廣說無量無邊。《壇經》裡面常說「師師密付本心」,師就是每一個祖師,他告訴你的,就是你要去了解你的本心;又說「佛佛唯傳本體」就是心體,不論是本心或是本體,其實都是同樣一個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禮拜天在台北講《六祖壇經》,下課之後,有一個同學走過來跟我說:「哎呀!師父,聽了五年的《六祖壇經》,今天才知道到底在講什麼。」你們聽《六祖壇經》何止是五年,在座的人應該有十年、十五年,甚至有人二十年了,你了解本心嗎?今天的重點,就是說你應該了解本心,就像你們進來的時候,門口掛一個「識自本心」。如果說知之為知之、不知為不知,不知道你就說不知道,知道你就說知道,其實禪宗談的就是這一顆心,講心之外沒有別法可說。知道這一顆心,接著就按照這一顆心來生活,沒有其他的方法、沒有其他的法門、也沒有其他的次第,請你要很清楚的明白。 

         禪宗所講的佛,跟一般教下所講的佛,概念不太一樣。一般教下所講的佛呢,就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接著你要修福、要修慧,然後福慧圓滿就叫做兩足尊,福慧具足那就是成佛,這是教下所講的理論。所以你這輩子會成佛嗎?以教下的理論,你這一輩子是不會成佛;不要說成佛,以教下的理論,你這輩子都不會成為阿羅漢。你好好去看經典,修行修一輩子,可以證阿羅漢嗎?以教下的理論是不可能的。 

         禪宗講的叫做「教外別傳」,要注意這幾個字喔!教外別傳!他除了講教下的理論之外,另外傳一個理論,所以才叫做「教外別傳」。這個「別傳」才是釋迦牟尼佛付囑大迦葉拈花微笑,這叫做教外別傳。你們對這些理論一定要很清楚,不然當別人用各種方式跟你講,你就開始在懷疑。你會開始在懷疑說,是不是你學錯了,是不是你聽錯了?因為大部分跟你接觸的人,講的都是教下。沒有錯!教下理論,教下經典確實這樣寫。 

         禪宗所講成佛的意思是說:「本性是佛,所以見性成佛」,這樣了解嗎?這樣夠清楚吧!不是修福修慧、福慧圓滿,叫做兩足尊的佛。而是說:「性是佛,所以見性成佛。」有人問六祖的弟子神會,問他說:「一輩子可以成佛嗎?」神會說:「一輩子太久了吧!剎那就成佛!」你相信嗎?見性成佛,當然有可能剎那見性。所以《無相頌》裡面講得很清楚:「迷聞經累劫,悟則剎那間。」你要把這個道理分清楚,當別人在給你講,或者是你自己在聽其他法師講,你不要聽了很懷疑,相當相當的懷疑。 

         如果六祖所講的理論不能成立,為什麼在他的門下有四十三位是大徹大悟?為什麼這個法,一直傳到今天?為什麼呢?所以是我們自己不悟,而不是說你對這個法,你有懷疑;你不用懷疑,是你自己不能領悟這個法。在《法華經》裡面有談到,如果你是有大智慧,如果你是有大信心,我才為你講一佛乘;但是如果一佛乘的理論,你不能接受,我就在餘法當中為你說法,《法華經》說得很清楚。我們上課原則上,是以一佛乘的角度在說,原則上是以頓教的角度在說,偶爾也會夾雜一乘說三乘,最主要的主軸一定很清楚,要講的就是實相,只是這樣子而已!要告訴你的是實相!你明白了這個實相,然後從今之後依這個實相起修,只是這樣子! 

         說:「修」,那就是方便,如果你悟到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;」你悟到「但用此心」,用這一個清淨心,直接當下就成佛。《壇經》開宗明義的那一首偈,已經把《六祖壇經》的中心思想,告訴你很清楚;而不是說你悟了本心後,然後接著依八正道,接著依六波羅蜜這叫三乘;而是告訴你「直了成佛」,直接了當!所以悟道的人,就依清淨心生活;悟道的人,就依平常心生活,就是這樣子,沒有什麼其他多餘的東西,沒有完全沒有。 

         假設你不悟本心,其實你就不會修。你不悟本心,你一定是用妄心在生活;你用妄心生活那你一定就是漸修,你怎麼努力一定還是漸修,因為你是用妄心生活,你沒有辦法一開始,就用那一顆清淨的心。那一顆清淨的心,就是五祖弘忍為六祖解釋《金剛經》的那一段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六祖當下,他即徹悟本性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本性是什麼?本性就是無住的心。《壇經》裡面怎麼講?它說:「以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」無住是人的本心。你常常認為本心是什麼?本心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是什麼狀態?你們不要在那邊猜呀!「不生不滅是什麼狀態?」不生不滅就是無住的狀態。無住的心就是佛心,無住的心就是清淨的心,你一開始就要確立這個觀點跟理論。很多同學之所以不能夠領悟,那是因為對一佛乘的知見,對頓教的理論他就不能夠深信,我們不要說悟,難道這樣的理論,是禪宗祖師發明的嗎?不是!在大乘經裡面確實都有記載。 

         從世尊一剛開始,在菩提樹下的定中說《華嚴經》,他一領悟的時候,他就講過一句話,他說: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那四個字要記起來「智慧德相」,什麼叫做「智慧德相」?什麼叫做「如來智慧德相」?就是佛的智慧,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佛的智慧。在《華嚴經》講說:「如來,如來就是佛。」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的智慧,這樣夠清楚吧!每一個人都有佛的智慧。 

         世尊剛開始講《華嚴》,最後那幾年講《法華》,還有《涅槃》。《法華經》一剛開始也直接了當地告訴你:「諸佛出世,只為一大事因緣。」哪一大事因緣?就是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。諸佛之所以來到這個娑婆世界,就是要告訴我們,每個人都有佛的知見。什麼叫做佛的知見?就是佛的智慧。我現在所講的都是經典記載的,佛知見就是佛智慧。《華嚴經》第二品自己去看,寫得很清楚。你要知道世尊從頭至尾,他開始也這樣講,他最後也這樣講,中間呢?就是講三乘,前後就是講一乘。你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,世尊的本懷、諸佛的本懷都一樣,終不以小乘度化大眾,他最終還是要告訴你一佛乘。 

         一佛乘就是《涅槃經》所講的:「眾生皆有佛性。」六祖開悟的時候,他也講一句話: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具足什麼?「具足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一百分,這樣有清楚嗎?你如果不相信,這句話很多人會講,但是你去跟人家問說:「具足什麼?」很多人答不出來,對不對?就是這麼一句話,每個人都具足佛的智慧,所以見性成佛。 

         禪宗所講的最上乘法「一佛乘」,佛不是沒有說,佛是有說,只是一般人都是把它忽略、跳過,一直忽略,然後一直跳過。如果你是個內行人,你會看經典的人,你就會知道真的是這樣子,從一開始到最後都這樣講。就好像說,你們剛認識我的時候,其實這個概念我就講過,但是這個當中我又講其他的東西,但是講到最後,我一定還是會再講回來。為什麼要講其他的東西?因為這樣的知見,你不能理解、或是說你不能接受、或是說你怯弱、你沒有信心,才不得已,再為你講其他的概念給你聽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一佛乘聽不懂,當然就為你講苦集滅道、為你講十二因緣、為你講六度波羅蜜;這三個不受用,就為你講極樂世界、藥師琉璃世界;這些都不受益,當然就為你講消業障的方法,增福慧的方法;這些都不受益,當然就為你講人天乘的道理,只是這樣而已!佛從頭至尾沒有騙我們,如果你不受用,你不可以說他騙我們,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,是我們自己聽不懂,是我們自己沒有那個智慧。佛不是不把最好的東西,講給你聽,是因為你不堪受。一樣的道理,很多老師,也想把最好的東西講給你,但是有時候你聽不懂,你叫老師有什麼辦法?老師也沒辦法把最好的東西教給你。 

          如果說你真的懂得一佛乘,或者是頓教的概念,事實上任何人跟你辯論,你是有能力為他說明。但是,你們常常當別人問你的時候,你們一般都答不出來。你相信什麼?你答不出來,你說你相信,你相信什麼?為什麼人家講其他理論,你就啞口無言,為什麼?這就代表說,你對一佛乘你真的沒有懂,所以你才會啞口無言。 

          如果頓教的理論不能成立,那麼神會在六祖大師圓寂之後,他北上去跟神秀的弟子辯論。為什麼神秀的弟子是漸修的,他啞口無言,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?這個都有辯論過,所以說這個理論不能確立的,那就說不通了。而且本身來講,這麼多祖師大德,開悟的人這麼多,就好像我們讀《法華經》說什麼:「過去有無量諸佛。」就代表說過去有無量諸佛,很多人成佛;然後現在亦有無量諸佛、未來亦有無量諸佛。現在有沒有無量諸佛?「有,但是我沒有看到」。你怎麼沒有看到?你睜眼說瞎話,你們不是無量諸佛嗎? 

         一佛乘的理論,你們本來就是無量諸佛,只是你們自己自迷不見,只是你自己不認識自性這一尊佛。無量諸佛在哪裡?無量諸佛在眼前,不然在哪裡!《法華經》常這麼講:「侍奉無量諸佛。」你聽得懂他的意思嗎?你現在沒有侍奉無量諸佛嗎?你是被無量諸佛弄得很生氣,我怎麼不知道?為什麼你會讓無量諸佛弄得很生氣,因為你眼睛沒有睜亮,你才會被弄得很生氣。你說誰是無量諸佛呢?你《法華經》沒有在讀嗎?提婆達多會不會成佛嗎?「會」。所以只要受持提婆達多品,此人不會墮惡道,你會受持嗎?唉呀!你們不會看經典,看經典不能夠去用,枉費佛為我們說法。 

         今天的重點就是擺在說,不管幾人聽懂,至少同學跟我講說:「講了五年,我今天才聽懂,師父你到底在講什麼。」就是《六祖壇經》到底在講什麼?五年也不晚,坦白說五年也不晚。假設你今天晚上聽懂,那也值得,不要管你過去聽懂或聽不懂,或是一般的同學都處在似懂非懂。這種似懂非懂,就是很麻煩,為什麼?因為似懂非懂,常常就變成障道因緣;就是說他要精進也沒有力,他要退道也不甘願,就是似懂非懂。何不今晚就懂!今晚就懂,禮拜五被颱風吹走,也可以也值得。反正懂了,可以想走你就走,現在最怕的是不懂,不懂就枉費此生。

王陽明
1.龍場悟道:心即是理,心外無理

2.天泉證道:四句教法

無善無惡心之體;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;為善去惡是格物

 

         我們現在從王陽明的這一首偈來談。王陽明在歷史上,我現在所講的歷史上指的不是佛教。如果在佛教的紀錄裡面,講說誰開悟那不稀奇,有沒有很多人?很多人。但是在儒家的這些歷史的記載,有記載誰悟道證道,那實在是很稀奇!你說對不對?真是很稀奇!但是你看他講這些的概念,你就會知道,假設你讀過佛法的人,其實他講什麼,你一聽就懂,你完全懂他在講什麼,只是說你有沒有那個境界。 

         你看王陽明被貶的時候在龍場悟道,他悟到什麼?就是悟到心,跟禪宗所講的道理都一樣,他就是悟到心,悟到一切不離本心,心外無法,就是這一種道理,這叫做悟道。在他要往生的前一年,他在一座橋叫做天泉橋上面,他的兩個弟子請教他說:「老師,你這一輩子,你自己真正的思想,你可不可以用一首簡單的偈,來告訴我們,也讓我們依這一首偈,傳承你的法下去。」所以王陽明為他兩個學生講這一首偈,史上叫做天泉證道。 

         證道的人常常都會講一首偈,譬如說:「永嘉證道歌」,這個就講的很長。其實這個有沒有被佛法影響,一看就知道,這個史上稱作四句教法,是不是如同佛的四句偈?他這個四句教法是很有名的,所以我才說有的話是你們應該看一遍,你們就應該背起來的,不要說有的東西雖然抄很多,但是有的東西是很重要的,你該背的,你應該背起來為什麼?因為你背起來你才能夠用在,日常生活你才能夠體悟看看。 

         王陽明的這一首偈,其實就是根據《大學》,大家應該一看,就看得出來吧。根據《大學》的那四句話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」有沒有?就是按照這四句話的意思。宋儒就是宋朝跟明朝他們的儒家,他們的中心思想,都偏向「大學」所講的三綱八目,他們的中心思想都在這裡,整個儒學的中心思想都在這裡,所以他從這裡去悟道,他也講出這樣的話,我們一句一句的來說。 

         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,我們這班同學沒有一個人看不懂,我敢這麼說。好!我們回想一下,當六祖為陳惠明開示,他的開示的方式就是這麼的開示,他叫陳惠明怎麼樣的: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?」就是這個,一不一樣?一樣的道理,「不思善,不思惡。」你現在注意看,《壇經》所講的:「不識本心」,就是講這個。本心,就是心之體;本心,就是心的本來面目,或是說心的本性。明心跟見性,不是二回事,明白心的本性,就是明心見性。這個心之體是什麼?這個心之體,就是如來智慧德相。這個心之體是什麼?佛之知見。這個心之體是什麼?汝之佛性,每個人都有。你為什麼不認識呢?你不認識,你怎麼去找呢?但是它從來都沒有離開過,只是你不知道啊!你要去哪裡找?「春在枝頭已十分」,它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你,你還去找,你好好聽個十分鐘。 

         「本心」,心有沒有覺?有,「本覺」。覺,知不知道?知道,「本知」。要注意!本心在《六祖壇經》提出來的;本覺在《大乘起信論》提出來的;本知神會《顯宗記》提出來的,名詞不一樣,但都一樣。所以每個人都有本知、每個人都有本覺、所以每個人都有覺知。禪宗的修行,就是叫你要保持覺知,只是這樣子而已!保持覺知! 

          我現在具體的說,兩個字、一個字或任何的名相,其實神會他把這個東西說破,他為什麼把這個東西說破?禪本來不說破,但他卻把它說破,因為這個概念,大家最容易知道,他談本知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現在可以看到一個概念,世間上所有的現象,都不離開緣起;只有佛性,只有那個本心不是緣起。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世尊有這樣說:「非自然,非緣起。」你要記住,這經典有記載「非自然,非緣起。」佛性它不是緣起,因為只要是緣起的東西,必然是有生有滅;只要是緣起的東西,必然是諸法因緣生、諸法因緣滅。但是本心它非因緣,所以本心不生不滅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現在開始,你要去察覺不生不滅,你們不要只是會唸:「不生、不滅、不垢、不淨、不增、不減」,你今天就要去悟。那個知,請你活在知。我跟你細說,早上知不知道起來?我不管你是用什麼方式,你知不知道起來?你知道,對不對!不管是你睡覺睡到自然醒,那也是知;還是說別人把你叫起來,那也是知;或是說鬧鐘把你吵起來,那也是知,這樣對不對? 

          因為你知道起來,起來之後,你知不知道你去上化妝室?知道!你也知道你大小便,對不對?你也知道你在刷牙,對不對?你也知道你在洗臉,你也知道你在做運動,你也知道你在吃早餐,你也知道吃完早餐之後,你再喝一口茶。你也知道你正準備去上班,你也知道你現在在開車;你也知道公司在哪裡,你也知道進公司去打卡;你也知道現在正在上班,然後你也知道這八個小時所發生的事情;你知道中午該吃午飯,吃完午飯你也知道你該睡覺了;睡個午覺,很奇怪!你也知道你一點鐘到了,該起來了繼續工作;你也知道下午3點半可以喝下午茶了,你也知道五點該下班了。 

         下班之後,在路上你也知道紅燈該停,綠燈該開,然後路上有行人該閃的閃,旁邊有電線桿你也知道不要去撞;下班之後,你也知道回家煮晚飯,你也知道吃晚飯;吃完晚飯之後,你也知道洗碗洗鍋子,這些都做完之後;你也知道該盥洗了,盥洗完了之後,你也知道看電視、看報紙或是看經典;你也知道睡覺之前要靜坐一下,靜坐完之後,你也知道要睡覺了,睡著了你也知道。 

         注意聽喔!睡著了,你也知道要翻身,沒有人教你,你也知道要翻身;你也知道做夢,你也知道夢中的境界,夢中有狗追你,你知道要跑;夢中路上有錢,你也知道你會去撿,這樣過一輩子,有一天死翹翹,注意聽!有一天死翹翹了,連死你都知道,何以證明?你都知道要去投胎,連死了你都知道,你都知道要去投胎。 

          現在不是活著你知道;現在不是白天你知道;現在也不是只有晚上睡覺你知道,我說連你死了你都知道;連你現在住加護病房你都知道,連你現在你全身被麻醉你都知道。你說全身被麻醉會知道嗎?我們同學全身被麻醉,他也聽到有人在誦經。植物人知道嗎?他也知道! 

          我現在講的這個知,你還要懷疑嗎?這個知什麼時候斷過?這個知道的知,你什麼時候斷過?從出生到死亡,從一輩子,再投胎到下輩子,從六道一直輪迴,你什麼時候斷過,有斷過嗎?這就是你的本心,這樣知道了嗎?聽不懂的舉手,有問題的舉手。來你說。 

         「師父,是沒有斷掉,但是你如果像這個到老年人的時候,回答會比較不正確,譬如說你癡呆的人,老年人回答你吃飽了沒有,他明明吃飽了,他回答還沒吃飽。」他知道啊!他也知道還沒有吃飽啊!「實際上他有吃飽啊!」不是我告訴你,做夢的人知道在做夢,只是他活在夢境,老年癡呆症的人,就沒有知嗎?「但是就不正確」。對啊!你的知正確嗎?你現在沒有癡呆,你的知正確嗎?我看你也不正確啊! 

          我說那個知,我純粹談知,我還後面沒有談喔!注意聽!我說那個知,這樣知道嗎?我是談那個知,譬如說老年癡呆症的人,他有可能會把「蕭昆盛」當成「山育」對不對?所以每次看到「蕭昆盛」都說「山育啊!」對不對!他的認知「他是山育啊!」這樣你了解嗎?我談那個知,純粹的知,這樣你了解嗎?他認為他是「山育」。你說不要說老年癡呆症,你說瘋子知不知,瘋子知還是不知?「知」。為什麼知?舉個例子,瘋子為什麼知?「他也會哭,也會笑啊!」他肚子餓了,知不知道要去吃?對,只是他把廚餘當成飯在吃,但是他也知道他要吃啊!對不對?你會說:「師父,他知,他為什麼會變成瘋子?」 

          我問你:「你也知,你為什麼變凡夫?」所以那個知有問題嗎?那個知有沒有問題?那個知沒有問題,本心沒有那些東西。你今天的煩惱是在那個知嗎?你今天的煩惱,不是在那個知,我可以證明給你看,好不好?譬如我這麼說,有沒有人說你長得很帥?「以前有」。所以這個算不算知?「算」。我講這一段話,會不會讓你起煩惱?「不會」。有沒有人說你,看起來像娘娘腔?「沒有」。我講這一段,你知還是不知?你也知,對不對?但是前面那個知跟後面這個知,一樣還是不一樣?「一樣啊」。「不是前面那個知,與後面那個知」;因為那個知,根本就沒有前面,跟後面的分別,對不對? 

         今天會起煩惱的不是那個知,而是他沒有活在哪個知,他是活在另外一個概念,所以他才會高興,他才會生氣,問題出在這裡,不是出在那個知,那個知沒有問題。但是你今天有活在那個知嗎?你沒有活在那個知,你今天活在哪裡?你今天活在「他說我很帥,他說我像娘娘腔」,我有說錯嗎? 

         你們今天有活在那個知嗎?還是活在人家講話的內容,請你告訴我!活在哪裡?你活在講話的內容,你不是活在知嘛!你分得清楚嗎?我活在知,我活在那個知,你會影響我嗎?你不可能影響我,你聽我這樣講,好像很簡單,但是你捫心自問,你已經活一輩子了,你有活在知嗎?你捫心自問,有的人舉手,應該沒有半個人吧,對不對?你真的沒有辦法活在知嘛!你不得不承認,對不對?你真的都是活在別人講話的內容。因為別人講話的內容,引起你的貪嗔癡;因為這些事情引起你的情緒;因為這些事情生起讓你產生憂悲苦惱,你沒有活在知。 

         所以事情先慢慢說,我先談本心,我現在不談妄心,你現在注意,我現在還沒有談妄心,我現在談你本心,你的本心,沒有這些事情。你現在假設你沒有先徹徹底底的認清楚本心,你之前對本心是抽象的,為什麼是抽象的?因為你沒有開悟,所以你對本心是什麼東西,你永遠都是抽象的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今天教你認識,「說那個知,就是你的本心!」先教你認識說,「你有本心」,也告訴你「什麼叫做本心」。然後你也可以去觀察,我到底有沒有本心?而且我本心到底有沒有生滅?請你去觀察,有或沒有?剛才我講完了,那一段話之後,你還要不要去觀察?你還要不要觀察有還是沒有?禪宗為什麼,當下可以開悟?其實以這個道理它是不需要的,人家告訴你這麼明白了,很多的公案就是這麼平常。 

         我不是說,有一個人出家去學禪,然後他跟禪師好幾年,禪師也不為他講一部經,也不為他講一部論,也不教他怎麼修?你要注意,我講的這一段話喔!真正的禪師,一般是你開悟之後,他才准許你看經典,知道嗎?你開悟之後,他才准許你看經典,你聽的懂嗎?我們現在正好相反,為什麼我們現在相反?因為沒有幾個人願意這樣學,這個就是大家的根器沒辦法,所以也只能夠適應你的根器,不然先教你,這樣了解嗎?我們現在人就這樣,不然我就先教你聽經,希望有一天,你能夠悟道,以前的禪師是你開悟之後,他才准許你看經典;你沒有開悟之前,不准你給我看,完全不准你給我看。為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為什麼沒有開悟之前,不准你看經典?因為你的心跟經典有什麼關係?所以他不准你看經典,為什麼?有時候越看越迷失,知道嗎?越看搞錯方向,所以他的師父不為他講經、也不為他說論、然後也不教他怎麼修行,完全不教他。經過幾年之後他的弟子,相當的灰心,我有心來出家,所以我拜你為師,我也侍奉你這麼多年,但你卻什麼都不教我,這樣子有沒有傷心?一定很傷心,但是還好他沒有不告而別,要注意聽!有沒有人有可能會不告而別?他說這種師父很差勁,說走自己就走。他的心還很好,他有一天,跟他師父講說:「我要離開了。」他師父說:「你為什麼要離開?」他就把他的心事,把他的疑惑,跟他師父報告,他師父就跟他講說:「你真的冤枉我了,我什麼時候沒有教你?我時時刻刻都在教你,你跟我問訊的時候,我就向你點頭;你拿茶給我我就接起來喝;你端飯給我我就拿起來吃,我什麼時候不教你?」他就開悟了。為什麼有這種根器的人?為什麼?為什麼?難道他不是人嗎?為什麼這樣就能開悟?為什麼?因為時時刻刻呈現給你看,它從來都沒有離開過,你都不知道嗎?所以這個叫做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。 

         為什麼叫做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呢?我知道在下雨,注意聽喔!我知道在下雨,這是善還是惡?「無善無惡」。我知道天氣比較冷了,是善還是惡?我知道太陽出來了。然後我現在講人,我知道你在叫我了,你會說:「這個當然非善非惡啊!」我問你一個問題,譬如說,你知道人家在罵你了,這是善還是惡?「只要我自己心如如不動,就是非善非惡」。你只要活在知道,就沒有什麼善惡,對不對?你只要活在知道,有沒有什麼善跟惡?我知道你在笑我,我知道你在鼓勵我,我知道你在諷刺我,我都知道,純粹知道,都沒有問題,完全不關善惡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常講說人要活在第一念,不要活在第二念,一直想下去,有沒有?越想就問題就越多,有沒有?活在第一念,有沒有問題?「我知道」,只是這樣子而已!但是這個「知道」,你不要以為它傻傻的,它不是傻傻的,為什麼?我知道在下雨,有沒有傻傻的?這樣對不對?它知道發生什麼事,它知道!這就是六祖所講的:「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。」會嗎?分別一切法,不起不生起,一生起就妄心,這樣了解嗎?你要是生起,你就完蛋了。 

         譬如說,你們七點半到八點當中在打坐,我不知道你用什麼方法在打坐,但是我敢肯定的說,如果你只要是用方法,一定都叫做生滅法,對還是不對?你只要是用方法在用功,都叫做生滅法。一切賢聖都要與無為相應,你在打坐,如何才能夠不生滅呢?這樣你會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你下個禮拜來要怎麼打坐,說說看!知道打坐就好,知道!知道!知道我在坐,就是知道!知道冷氣太冷、知道有人在開門、知道有人遲到、知道有人打呼、知道有蚊子在飛、知道膝蓋冷冷的。知道!請問一下,知道,求還是不求?它也不求。你一定會問說;「無求,有可能嗎?」那個知道,會求嗎?不求!無求! 

         活在知道,活在覺知,那是什麼狀態?他不屬善也不屬惡、他不澄心亦不觀行,一切就是隨著因緣生滅,我皆知道。知道再知道,會怎麼樣?你自己體會看看,會怎麼樣?知道再知道,會怎麼樣?既然善惡漸漸不起了,心不就清淨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你說知道,是屬於動還是不動?知道是屬定還是慧?「定慧等持」。知道自然就寂,寂就是定;知道因為知,自然就照,照就是慧,所以知本身就有寂跟照。知道不起心,不就是定嗎?知道發生什麼事情,不就是慧嗎?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,它是同時的,你不要小看這個知道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一般聽課,知道我在說什麼,才會法喜;不知道我在說什麼,就不太法喜。你們以後試試看:我知道我聽懂,我活在知,法喜;我知道我聽不懂,活在知,我還是法喜,這樣會了嗎?好清淨啊!我活在知,你過去一定是活在聽懂、聽不懂。你回家看經也是這樣,經典你好像有所體悟,你就越看越高興;如果經典看不懂心,就開始煩躁,有還是沒有?不要活在看懂、看不懂,活在知道!知道,「我知道,佛說什麼」;知道,「我不知道,佛在說什麼」,我都知道,這樣好不好?這樣很好,!久了,自然就全部都知道,就是這麼奇怪!這樣會了嗎?會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我告訴你,講四句,禪宗講的這一句(無善無惡心之體)就好了。接著以這樣的心(心之體),「但用本心,直了成佛。」講完了!就是這樣子!沒有什麼工具,沒有一些有的沒有的,沒有哪些東西,沒有那些事情,都沒有那些事情。所以我剛才前面講的那一段,那個知有沒有人不了解的?有沒有人還不知道?它時時刻刻都知,你這樣子可以去證明那個知,那個是汝之本性,會了嗎?我現在講的是心之體而已,你先把心之體明白,心之體會不會起煩惱?有沒有煩惱?心之體有沒有說我是凡夫?完全沒有那些東西,那是因為你後來,活在第二句話,第二句話是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「有善有惡意之動」這個叫做意念,你活在起心動念有沒有?起心動念,這叫做意念。每一個人都有本心這叫做心之體,但是如果你活在知道,請問一下,這個心我剛才講過,這個心本身就是定慧等持,講說定慧等持其中有沒有戒?因為他非善非惡,請問一下,他會犯戒嗎?就像六祖所講的:「自性無非,名為戒。」所以談定慧就一定有戒。 

          但請問一下,禪宗所講的戒定慧,是修來的嗎?是不是修來的?他不是修來的,這樣看到了嗎?這個不是修來的,叫做頓教,這樣明白了嗎?它不是修來的,只要你悟道,只要你活在這種狀態(本心),你就具足戒定慧,不是修來的。但是,我們現在不是活在這種狀態,我們現在是活在什麼狀態?我們活在毀、讚,知道別人讚,知道別人毀,這樣對不對?我知道你讚美我、我知道你毀謗我,這樣沒有事情,我知道沒有事情;但是我心只要起意念,我就開始:「你為什麼毀謗我?你為什麼讚美我?你毀謗我是什麼意思?」我們一般都比較不會思考好的,都比較會去想不好的。很少別人讚美你,你會去思考說:「你為什麼讚美我」;但是別人毀謗你,你就會去思考說什麼:「你為什麼要毀謗我?」這個(毀、讚)有問題嗎?這個沒問題。 

          現在問題出在哪裡?問題就出在這裡,我意念只要一生起(妄執),「有善有惡意之動」,自然就有善有惡。你現在注意看!現在意念生起有善有惡,善念起,知不知道?知道。惡念起,知道不知道?知道。心苦,知不知道?知道。心快樂,知不知道?知道。現在遇到順境也知道、遇到逆境也知道、人家說你美也知道、人家說你醜也知道,反正就是知道,這些就是知道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純粹活在知,沒問題;但是如果你活在善惡,那就有問題;你活在苦樂那就有問題;你活在順逆那就有問題,你活在這種狀態,就會有問題。所以這個知道,沒有問題。哪兩個沒問題?這兩個沒問題:一個是無善無惡心之體;一個是知善知惡是良知。一個是心之體;一個是知,這兩個沒有問題。 

         王陽明的這四句偈,有沒有受神會禪師的影響?有。神會說本知,王陽明改作良知,但是良知這個名詞,不是王陽明發明的,是孟子提出良知良能,那是孟子提出來。都知道,但是你活在「知道」沒問題;但是你活在「分別」就有問題。但是分別怎麼來的?其實就是妄想執著而來的,如果你不妄想執著,你不會產生這樣的對待,但你一對待,就會產生這些的問題。我再重新講一下,知善知惡沒有問題;但是有善惡的分別,我們內心就會起什麼?我們的內心就會起矛盾,我們的內心就開始產生很多的紛爭。 

         所以漸修跟頓悟,它們最大的關鍵在哪裡?王陽明說:「為善去惡是格物」這一句話是漸修,為什麼為善去惡是漸修?就是承認有善有惡,所以王陽明這裡面的格物,他的意思其實就是漸修。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人的腦袋,我們教下一定是這個概念,教下一定是為善去惡、離苦得樂,由逆境轉成順境,看一切事物都美,由凡轉聖對不對?你今天來學佛這麼久,有沒有活在這個觀念?有還是沒有?應該都是活在這種觀念吧!你講這個觀念,有沒有人會說你錯,沒有人會說你錯。 

         但是以真實義來講,這樣的講法是方便,這不是究竟。為什麼這是方便,不是究竟呢?你所知道的這些東西(善惡、苦樂、順逆、美醜、凡聖…),哪一個是真實的?你所知道的這些的東西,不是就是你妄執所生嗎?妄想是你虛妄的心想像出來的,你看到了嗎?哪一個,不是你虛妄的心想像出來的,這裡有問題嗎?懂還是不懂? 

         譬如說,你現在是幸福還是不幸?「非幸福非不幸」。幸福的概念,是妄想,對不對?不幸的概念,亦是妄想,所以講兩邊,都叫做妄想。不管你講幸不幸福,或是說你覺得說,你現在學佛,學得好還是不好,那都是你的妄想,只是這樣子!你的妄想叫做生滅法,看到了嗎?為什麼?因為你的想法會變,所以叫做生滅法。就按照這樣的公式,你看到嗎?不管你現在想什麼都是妄想,你看到了嗎?假設你沒有活在本心的狀態,你必然活在妄心的狀態,所以你活在妄想的狀態去修行,我不能夠說你了不可得,我只能夠講說,那你就慢慢地去體悟吧! 

          四弘誓願裡面有一句話這麼講: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這句話對嗎?對還是不對?「方便說」。對,方便說,他答的很好。四弘誓願,你一天到晚在發誓的四弘誓願,都還叫做方便。所以《涅槃經》講一段很重要的話:「斷煩惱不名涅槃。」為什麼叫做「斷煩惱不名涅槃」呢?因為實在沒有煩惱可以斷,所以這樣的人,怎麼可以說他涅槃呢?後面再補一句話:「不生煩惱即是涅槃。」這樣有開悟嗎?一個關鍵而已!不生煩惱即是涅槃!你懂嗎?這句話你懂嗎?「知道而已」。因為你會再繼續生煩惱,所以你不名涅槃。我曾經跟講過,「你從今以後不要再起煩惱就好了」,就是《涅槃經》裡面的這句話,知道嗎?你從今以後,不要再起煩惱就好了,就結束了,不然你要怎麼樣? 

          我們現在的修行人,都擺在哪裡?是擺在斷煩惱還是不生煩惱?「斷煩惱」。這就是教下,一百個九十九點九都是這樣修,這樣修行對嗎?我不可以說不對,方便漸修,我只能夠這樣講,這樣理解了嗎?來你說。「師父,禪宗的法門跟《華嚴經》的,譬如說,像清涼國師的《心要法門》,今天師父講的本心、還有無善無惡,就是套《心要法門》至道本乎其心、心法本乎無住、無住心體靈知不昧」。所有的一乘佛法,都在講同樣一個東西,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都在講同樣一個東西,反正最上乘法講的就是這個東西。 

          所以《華嚴經》講:「初發心即成正覺。」哎呀!黃檗禪師才會講說,接下來那些菩薩的位階,還是一場夢!本來從最究竟的角度,本來就沒有那些位階。不但沒有那些位階,本來你就是佛,但是問題眾生就是不能受用,所以要假設各種的方便、各種的位階,在《法華經》裡面就叫做化城,所以佛才會講說:「但以假名字,引導於眾生。」只是這樣子!會了嗎?「師父,我有一個疑慮」。你說!「師父,你剛才講說知善知惡是良知沒有問題,但是如果這個也是方便,因為如果說健康不健康,這也是掉兩邊那會起」你說什麼?「知善知惡是良知,那健康不健康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,如果有這個的概念的話,會不會生起煩惱?」 

          無善無惡心之體,這個是體;知善知惡是良知,這個是用,講完了。一個心地無非的人,心理會不會健康?心理不健康的人,是活在心之體,還是意之動?「意之動」。「師父,請教一下!諸相非相是漸修,是不是?」現在這樣講的,你聽得懂嗎?「聽得懂」。這樣叫做頓悟。那是一種形容詞,當下就知道諸相非相,當下你就即見如來,這叫做頓悟。知相,我觀察一下,我觀察身是無常、心是無常、我觀察色是無常、受是無常、想是無常、行是無常、識是無常,這就變成漸修了;當下就明白,叫頓悟,對不對?不能明白,就落入漸修,這樣知道了嗎?好啦!今天的重點,就是心之體,請自己好好的去體悟。 

閱讀 179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