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秀思惟:諸人不呈偈者,為我與他為教授師,我須作偈將呈和尚。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?
「神秀」聽到眾人的議論,暗自「思維:諸人不呈偈者」,因為知道「我與他」們講授佛法,「為」他們的「教授師,我」必「須」要「作」一首偈,並「將」之「呈」給「和尚」看。
眾人把作偈這件事情推給神秀,間接害到了他。神秀還沒有開悟,所以他還是會受影響,並因此起了煩惱。
一般人起煩惱有兩個原因:
其一,活在別人的看法。好像別人認為你怎麼樣,你就不得不那樣做。神秀知道因為他是師兄弟們的教授師,大家共同推他來作這一首偈,他就似乎非寫不可。比如,每個人都對你說:「我們不行,只有你行。」你本來沒有壓力,結果大家都把壓力推在你的身上。本來沒有你的事,卻變成你的事;本來是別人的煩惱,卻變成你的煩惱。你不夠勇敢,不敢說不知道,也不敢拒絕別人。你應該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不懂就說你不懂。當別人做錯,或是他的觀念不正確時,你也要很真誠地跟他講。告誡別人也是需要勇氣的,因為這通常會帶來負面的效果。你曾經被傷害得很深,就漸漸不敢這樣去做了。
其二,活在自己的想法。有的人很叛逆,不想被別人的看法影響,他們為了反對而反對,這也是走偏了。不活在別人的看法,並非不尊重別人,或故意唱反調,而是明白自己要做什麼!
此時,神秀也是活在自己的想法。他百般思量,心中充滿兩難:若呈偈,別人以為我貪奪那個位子;「若不呈偈,五祖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?」神秀未出家前,就精通儒家及老莊思想。出家後,對佛法也研究甚深,自己修行這麼久,還教他人經典。但是,他心中還是有矛盾。
看到神秀,你當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亦是如此。你心中很希望別人了解你,卻又很怕被別人看穿。那麼,你到底是要別人了解還是不了解呢?一個未開悟的人,永遠都活在矛盾當中。比如,你受傷了,有人叫你看中醫,有人說西醫好,有人跟你說中、西醫都不要,就讓它自然好。你矛盾,不知道如何是好!有人跟你講:「這個時代不要結婚。」有人卻說:「這個時代縱使結婚也沒有關係,如果不合適,離婚就好。」你的內在就是一直挫折,矛盾怎麼也解不開。你們還有一個很深的矛盾:你們撥空來聽課,潛意識想了解真理、想修行。但問題是,你們的潛意識又想享受人生的一切。你內在有一萬個矛盾,你靜坐時當好好觀察。這是你自己的功課,你當自己去想。如何化解,沒有標準答案。若不去化解,你就無法真正自在。
◎聞後思惟:如何化解內在的矛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