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,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;若不呈偈,終不得法。大難!大難!
神秀心中充滿矛盾,思緒不斷。他想:「我呈偈」的「意」願,若是為了「求法」,「即」是「善」的,若是想要「覓」得「祖」師這個位子,那「即」是「惡」的「,卻」是如「同凡」夫的「心」想要「奪」取「其聖位奚別」啊「;若」我「不呈偈,終」究「不」能「得法。」真是「大難!大難!」
曾經有同學問過我:「師父,六祖惠能莫非沒有睡覺,一天到晚在監視神秀?不然他怎麼對神秀的一舉一動這麼清楚?而且連他的內心世界也知道。」有很多經典,是透過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之後整理而成的。有的話並不一定是六祖本人親自講的,而是根據事實的情況作補充。六祖可能曾經有過類似的描述,但他的重點並不是要議論神秀,因為神秀也是個很了不起的人。六祖只是就著這一件事情,說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。
神秀的矛盾在於「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」。如果他只是一心想要求法、想了解真理,就不會有如此矛盾的心理。神秀的心中確實希望師父知道自己到底對見性、佛法、真理了解幾分。但是,他內心的潛意識可能還有一絲絲「覓祖」的影子在。譬如,你會說:「我來這裡就是為了修行呀!不然我來這裡做什麼?」但是,你的潛意識卻擺脫不了慾望。你的內在不可以說惡,也不可以說善,我相信你的內在一定有良知、良能,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向上,但偏偏就有一股力量把你往下拖。所以,善跟惡,你要自己去突破。
你讀《六祖壇經》,不能這麼看:「虧得神秀修行這麼久,他居然也是這副樣子!」你應該這樣想才對:「這個就是我,這就是我的內心世界!我的內心世界永遠擺不平。」什麼叫修行人?你要好好地明白這些概念。比如,有一個人問我說:「師父,如何修行?」我可以用各種方式反問他。我可以問他:「你是怎麼修行的?」我也可以問他:「什麼叫修行?」這是不一樣的。如果你對修行的定義都不了解,你說你在修行,是很有問題的。
能夠去降伏你的心,就叫修行;你用什麼方法去降伏你的心,就是修行的方法;一個能夠降伏自己心的人,就叫修行人。《金剛經》最主要就是談這些問題:「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你學任何法門都一樣,你想要進入修行、修道或修身養性,指的就是去調伏你的心。你的心是很難調伏的,你不需要一板一眼,或局限於哪幾個方法。如果有一個方法能夠調伏你的心,你按照這個方法修就好了。
◎聞後思惟:你用什麼方法,來降伏妄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