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5 八月 2020 18:37

暢談六祖壇經(047)放下執著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是夜三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偈曰:

 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

 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

  擬好偈後,神秀「是夜三更,」也就是子時,即半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之間,「不使」他「人知」道「,自」已「執」著「燈」火「書」寫「偈於南廊壁間,」以「呈」現他「心」中「所見」的境界「。」

  他寫道:

  「身是菩提樹」:「菩提」是覺悟,「菩提樹」代表修行,代表身體力行。

  「心如明鏡台」:心要時時刻刻清楚。

  一般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和心,但卻無法感覺到佛性。未學佛之人認為心是靈魂。社會上常講身心靈,即以為身心之外還有一個靈。

  在佛法中,「身」即色,「心」乃受想行識,合起來為五蘊。你之所以苦,就在於五蘊。你被身心折磨,一輩子難以擺脫。悲觀和樂觀都不是真理。比如,東西丟掉,悲觀的人會很難過,樂觀的人一笑置之,但他不一定懂真理。樂觀算是很優秀了,但你不應停留在這個階段,你應該達觀,當通達真理。樂觀只是容易釋懷,容易往好的方向想。悲觀和樂觀的人都會受身體的折磨、病痛之苦。

  每個人都有身體,越執著身體的人,身體的苦就越重。開悟之人不再執著身體,他知道身體之飢寒冷熱,但是能接受他的苦,當下內心不煩、不躁。《金剛經》中佛曰:「何以故,須菩提,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。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嗔恨。」釋迦牟尼佛過去是修行人。從事項來講,他不執著身體,所以當別人傷害他身體時,他不生嗔恨。而一般人則不然,身體一痛苦,就會心生嗔恨。

  你可能不相信:「這真是天方夜譚!哪有人被別人拿刀子割、剁卻不會痛的?我被紙割到都會痛!」看文字,你要懂得它的內涵。他不執著,所以他的痛苦就跟一般人的痛苦不太一樣。他可以將痛苦指數減到最低,心能夠接受,所以不會嗔恨。你無法接受,所以有嗔恨。

  很多人注重身體,為之花很多錢。只要與身體有關的,大家都覺得很重要。每天早上在公園、學校、運動場或空地,有很多人在運動,卻沒有很多人在修行。因為運動馬上有感覺 ;  修行修老半天,不但沒感覺,還越修挫折感越重。

  不執著身體,不是不照顧身體。所有的東西你都當愛護、愛惜,這叫慈悲。執著身體,你就沒有照顧它,而且它反而會越不好。日本的江博士研究過水,當我們讚美水時,水的結晶體會很漂亮。你身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,你有讚美過它嗎?你的心念是善的,就是在讚美它,若如此,你身體百分之七十的水的結晶體會好,你身體的狀況也會更好。

不過,很多時候善念還是有煩惱。你雖有善念,結晶體還是不夠漂亮。能達到「無念」,即不執著,你的身體會更好、更莊嚴。六祖就足以證明。《壇經》記載,有一夜,一位叫行昌的刺客來六祖的禪房刺殺他。六祖早知此事是宿世因緣,便「舒頸就之」,卻「悉無所損」。你可能不相信,因為你未曾親見此事。但是,六祖大師未經處理的全身舍利如今仍在南華寺,這是真實不虛的。

我想盡辦法證明給你聽,希望你能有信心。大家學法要圓滿,不可以說:「修行人都只注重心,不注重身。」事不礙理,理不礙事。事事圓融,理事才能圓融。不可以只講道理不做事。

 

◎聞後思惟:你是否理事圓融呢?

 

閱讀 76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, 17 八月 2020 20:20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