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須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電;口念心行,則心口相應。本性是佛,離性無別佛。
「此」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「須心行,」即內外合一。「不在口念。」不在口說,亦不在口爭,爭贏了也非修行人。「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,如露如電;」口中講的還是夢幻泡影一場。「口念心行,則心口相應。」即內在和外在、理論和實踐能結合。若你能真行,即能離苦,能減少煩惱。你會少很多問題、災難、敵人和冤親債主。這並不需要等多久,快即當下就可以印證,慢則不是不報,時機未到,善報惡報皆如此。
之所以說「見性成佛」,是因為你「本性是佛,」常言道:「臨時抱佛腳。」你不要抱別人的腳,你自己的腳就是佛腳。你要做佛,靠你自己行走。「離性無別佛。」學佛是為了成佛,為了利益一切眾生。但要成佛,你應該去認識自性,直接面對自己、了解自己、觀察自己。
「本心」和「本性」的概念其實並不抽象:「本」即本來,既然是本來,你跟我都有。此「心」為作用,本心即本來的作用,見聞覺知就是本來的作用。本心,是用心,不是用意識。若用的是意識,你就會妄想執著,產生分別對待,就有個人的意識形態、主觀偏見。一般人的用心生活,就是要認真、專心、不要散漫 ……但其更深一層的意思是:心本來是不生不滅,是平等、常住的。
有人去參天皇禪師,但天皇禪師並沒有特別教他什麼。過了很久,他想離開了,就跟天皇禪師告別。天皇禪師說:「你不是要跟我學習嗎?」他說:「我是想學習,但你什麼都沒有教我啊!」天皇禪師說:「你跟我問訊,我就跟你點頭;你端茶來,我就拿起來喝 … 我什麼時候沒有教你呢?」你問訊、我點頭,你端茶、我拿起來喝,這些都是作用。那個人當下就開悟了。
禪門的公案,很多禪師很少給弟子講經,也不教什麼,偶爾在法堂上開示一下,便叫他們出坡、工作、整理環境 ……對於不懂的人,光講是沒有用的,有時候還增長邪見,講越多觀念越偏差。有時候懂很多的人,反而越容易掉入自欺、貢高、我慢和喜歡爭辯的陷阱。
達磨祖師的《破相論》中,有人問:「眾生皆有佛性,那佛性在哪裡?」達磨祖師答曰:「你現在問我話的就是佛性,我現在回應你話的就是佛性。」你我彼此都在作用。你也看到作用,但你還沒明心,因為你習慣活在現象中,卻不習慣活在作用中。明心就是二十四小時都活在作用中。對於你來說,這只是理論,因為你很容易迷失,你無法將這個心把持住。你要將熟悉的變成陌生,將陌生的漸漸變成熟悉,你要時時刻刻察覺你活在作用當中。這時候,如鏡子照物,你對外面的世界還是很清楚。
本性你無法覺知到,但你要知道作用從何而來,所以談「心」跟「性」,要從「心」開始學。本性即一種本能,既然「性」是佛,那就叫「本覺」。每個人都可以覺悟,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六祖大師曰「離性無別佛」,你就是「離性」,不明白自己的自性,對自性相當陌生,陌生到你以為它不存在,你要回歸去認識它,不要再迷失了。
聞後思惟:你能夠察覺到佛性的作用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