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的理想不能夠完成、實踐,那個想就叫妄想。理想要符合條件,條件即佛法所講的因緣。有很多孩子以為自己有遠大的理想,一出社會就跟父母親借錢,到最後,孝子卻變成敗家子。年輕人無法界定理想與夢想,你資助他,會害了他,也會害了你。可是,你不資助他,他又會抱怨你一輩子。你不要怪他,你做父母的有時候也不知道。
你不要容不下別人也容不下自己。比如,你很煩,你應該容許自己煩一下。你有煩惱,起妄念,或是做惡夢 ……虛空可以有烏雲、白雲,一會兒打雷,一會兒一群燕子飛過去,又投下一些蛋。那叫妄念。你沒有開悟,一定有妄念,你不要害怕它、容不下它。天上有一片雲,不需要你出力,不需要你趕它,該散的時候它就會散。心中的烏雲就是你內在的妄念、煩惱、孤獨、寂寞和痛苦。你不要害怕它。你坐著,看到自己就是虛空,到最後,忘了「我」是誰。透過這樣觀想,變成一種禪定。不要抓著五蘊不放,打坐時,好像你的色身就坐在蒲團上。沒有那麼狹隘。「我」就是虛空,接著你靜靜觀察虛空的變化妙不妙,觀察到最後,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完全消失,消失之後又會再恢復。你應如是觀,觀察久了之後,你會破執著,破掉你自己。
要從靜態一直到動態,你要打破。如果你習慣靜態,你的動態就無法觀照。靜態和動態即行住坐臥、動靜語默。不只是打坐,生活的時候你就可以起觀照。不要把修行想得太嚴肅,修行本來是很輕鬆、活潑的。你的內在不要出力,那是有為、刻意、造作。比如,你聽別人講話,你的內在不像虛空,而是本來就有自己的想法。所以,你並沒有在聽別人講話,你是客套,因為你只想你的。你有自己的意識層面,你有主見、定見,縱使你問別人一個問題,表面上在請教別人,但是要怎麼做,你早就想好了。我過去很喜歡跟別人聊天,因為我常常在聊天當中修行,我不但可以看到自己,還可以看到別人。我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像虛空,如果不像虛空,別人的話我是無法百分之百聽進去的,我也不能知道別人話中真正的含義。
大家不要小看聽話,表面上聽話不用學,但其實你並不能百分之百聽懂別人的話。聽課亦復如是,表面上你很認真,但你的心並不像虛空。虛空與放空不同:虛空是清楚、柔軟,放空形同草木,沒有智慧,不清不楚,好像休息,是不對的。別人跟你講什麼話,有什麼意見、看法、觀點、高見,你徹徹底底聽下去,這叫虛空。虛空不會擋任何一個東西,它不會說:「你這台飛機不要飛過來。」或:「你這朵白云不要飄過來。」你抓著潛意識不放,常常認為自己很有思想。有思想就有障礙,「有」即有問題。
你心中不存一法,不預設立場,或不存有主見,你聽別人講話,才能徹底聽進去。和別人聊天,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反應和內心世界,那是很強烈的。你跟任何人講話,不管男女老少,喜歡、不喜歡,你很難做到談話就像虛空一樣。尤其是你能力比別人好,你會瞧不起對方,有時候雖然口中不說,但心中也還是會有這樣的想法。
聞後思惟:你與別人相處時,能夠內心不存有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