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4 九月 2020 12:43

暢談六祖壇經(129)離開兩邊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無有邊畔,亦無方圓大小,亦非青黃赤白,亦無上下長短,亦無瞋無喜、無是無非、無善無惡、無有頭尾。

  自性「無有邊畔,」沒有界限。所以,你不要以為你有見解、思想和觀念。只要一「有」,就是「有邊」。一般人(包括知識分子)都有價值觀,剛開始是有益的,但若要開悟,價值觀就當丟掉,因為它會讓你產生對立。「亦無方圓大小,亦非青黃赤白,亦無上下長短,」它是沒有方位、突破空間的。而你卻被形、相拘鎖住,停留在色身,所以無法進入法身、佛性。《普門品》曰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。」這就是空。比如,你遇到小孩子,應以小孩身得度,你就化成小孩子 ; 應以老人身、知識分子身得度的,你也化成他們。這樣,你當下就是觀世音菩薩,就懂得空之妙用。

  「亦無瞋無喜,」突破情緒。一喜歡就想要「取」,則與「貪」相應;得不到,要「舍」時,即生起瞋恨,則與「瞋」相應。六祖大師之修行重點則為「面對一切法不取不捨」。「無是無非、」突破分別。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你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任何一個人,也不要將你的快樂交給別人。這並不是叫你自私,而是將你的概念回歸你的心,由自己決定你快樂與否,由自己決定你要過怎樣的生活,不要去討論外面的是是非非。「無善無惡、」突破價值觀。莊子作過一個譬喻:世間的人都覺得西施很美,但是有一天,西施看到蟾蜍,蟾蜍認為她很醜就跳走了。

  「無有頭尾。」即無始無終,打破次第和邏輯。很多人喜歡問第一因。比如:「這個世界是怎麼來?」或者:「佛,你成佛之後要去哪裡?」佛都不回答,因為這與離苦不相干。世間人用邏輯的概念學佛法,所以很難懂佛法。他們會問:「眾生有佛性,為什麼會迷失呢?」這叫第一因。或者:「眾生早就成佛了,為什麼要修行?」像這樣的問題,有時候可以回答,有時候無須回答。當你在尋找這個頭尾時,你就已經迷失了你自己。把頭尾放下,你看到的就是全面。一個圓圈不要問頭尾,你要看到圓圈的全貌。

  只要是相對的名詞,都是對待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所有的人都是活在名詞當中,概念都是由名詞串連起來的。你腦袋有一些名詞,所以我一罵你,你就會生氣。你會說:「你傷害我的自尊心。」便出現了「自尊心」這個名詞。你講任何一個字都是名詞,講佛就是眾生,講迷就是悟,講正就是邪,講修就是不修。

  你要見性,就要離開一切的語言、文字和意識。這並不抽象,問題是你想要做到,需要下功夫。也許你覺得太難了,但你也不要被「難」這個名相障礙住。把「難」跟「易」拿掉,佛性非難非易。那究竟是什麼?不要多此一問,因為你又要創造另一個名詞了。當你靜下來的時候,你看到你的概念就是名詞、名相。它們相續不斷,你的心便靜不下來。但是,名相並非罪過,你要會用,而不要執著它。不要學完佛之後,從此便不敢說「我」這個字了,因為表達意思時藉助某些名詞。你從此處去悟到這個概念,真正究竟的法門你才看得懂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是不是常常被分別對待的概念所障礙?

閱讀 701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