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4 九月 2020 19:25

暢談六祖壇經(136)不取不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 善知識!自性能含萬法是大,萬法在諸人性中。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,盡皆不取不捨,亦不染著,心如虛空,

  「善知識!自性能含」藏「萬法」,所以「是大,萬法在諸人」的佛「性中。」我們的「自性真空」無量無邊,妙用無窮,能生一切,這是它的作用。「若」你透過「見」聞覺知,即身體的感觀系統(六根:眼耳鼻舌身意)接觸六塵時的感覺,面對「一切人惡之與善」的境界「,」你都「盡皆不取不捨,」你便是開悟之人。

  你不可以只看你想看的。比如,你只喜歡看果實累累,喜歡看桔子,卻不喜歡看桔子皮。垃圾山的垃圾,也是你在超市買來的,只是之後你再把它丟掉。你所有的概念都是相對的。你不可以只喜歡聽好聽的,卻不喜歡接受別人對你的批評或非議。這就很難,唯有修行人才做得到。修行並不虛無飄渺,而是真實的功夫。

  修行無須很多理論,你不要把佛法變得很學術,卻連淺的都做不到。你探討得很深,又做得到,那我就佩服你。如果你讀了《壇經》,你覺得做不到,那你可以從《三字經》、《弟子規》開始讀。你認為你做不到,也不一定是真話,這是你一開始就否認自己,為自己下一個宿命,認為自己這一輩子是沒有可能了。《壇經》中,六祖從佛性開始講,因為佛性就是一種肯定,因為「佛性本無差別」。有人覺得自己不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,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修很久了。可是,說不定你比釋迦牟尼佛早修,只不過,你邊修邊打瞌睡。《法華經》曾提到,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一起修行,但釋迦牟尼佛卻比他早成佛。一味地探討,就叫做腦袋。你必須去做,從一根開始練習。比如,先對所見的一切不取不捨,且不管所聽聞的。其實,一根能修,六根就能攝受。《楞嚴經》中談過,每個人修行,從一個角度、一個方面去下手,不是從六塵,就是從六識或六根,這叫二十五圓通。

  你應該「不取不捨,」因為,從外面的角度來講,遇到一切的境界都是「諸法畢竟空寂,」有什麼好取捨的?!看到自性本空,有什麼好執著的?!你「亦」要「不染著」於「我不取不捨」的概念。「不取」即不貪,「不捨」即不嗔,「不染著」即不癡。你之所以要取,就是貪;之所以想捨棄,就是不喜歡;之所以執著不放,就是愚癡。你當直接破你的貪嗔癡。當一個人可以達到「不取不捨亦不染著」,他就能夠心中無三毒,則「心如虛空,」與虛空相應。

  六祖大師把重點擺在「悟」。你不悟,拼命地修,是很累的。但是,想要悟,你就要多思維,深入思維。你只要善用思維,小者可以馬上解決你的痛苦,大者可以讓你成佛。比如,等一下下課後,上了車,忽然覺得今天的課完全聽不懂,便產生一種失落感。這時候,你要思維:「失落感怎么生起的?」「聞、思、修」的「思」是很重要的關鍵。很多人掉入兩邊,喜歡上課、看書即「聞」,或者只顧修行,卻沒有透過「思」來整理「解」和「行」,解行無法串聯起來,產生偏執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是否能察覺到你常掉入取捨對待的兩邊?

 

閱讀 2520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