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除了來自於行,也來自於悟。從早上起床的那一剎那起,當你眼睛一睜開,你的腳踩上大地,當你走路去上化妝室 ……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。絕大部分人只有兩種感覺,不是忙著要去處理很多事,就是很無聊,不知道做什麽。這兩種感覺都是迷。很多人一輩子皆如此,不是覺得人生沒有意義,就是對人生很迷惘。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,你問別人,別人也跟你一樣,你就以為這樣很正常。
當你每天早上醒來的那一剎那,你應該清清楚楚地看到你生命的狀態,看到你周遭的一切。佛經有一個譬喻提到,一個開悟見性的人,看這個世界,就好像看手中的一個果子那麽清楚。比如,假如在教室裡有三十個人,大部分人都只管自己專心上課。有的人能感覺到坐在他旁邊的人是否專心聽課,能力更好的人還可以感覺到他後面的人在打瞌睡 ……你覺得不太可能,那是因為你用的是腦袋,所以你的眼睛看不到後面,因為眼睛有很多的死角。如果你用的耳朵,則會受到頻率的限制。但是,如果你用「心」,就可以突破人類的感官系統,也就是六根,你能很清楚地感受周遭的一切。這只是理論,實際上你是要透過修證的。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生命的狀態以及你現在處於什麽情形。你如果想要「活在當下」,就要自己去體悟,老老實實停留在此時此刻,不要進入你的腦袋去搜尋資料。腦袋是自我意識形態,它會打妄想,會有偏見,產生自己的看法。如果你的腦袋可以讓你開悟解脫,你早就開悟解脫了。你應當勇敢地屏棄你的腦袋,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一件事情時,你生命的狀態就在此時此刻。這樣,你才能越看越清楚 。這是你自己要去體悟的。
剛出家之時,我的師父給我看一本出家人必備的書— 《華嚴經》之《淨行品》。此書記載的是上化妝室要生起什麽念頭,下床、吃東西時要生起什麽念頭 ……那時候我覺得好囉嗦。慢慢,我才體悟到,這樣才能活在當下。我們做事常常粗心大意,不習慣活在當下,而是活在腦袋和習氣中。舉個例子,當別人罵你時,你就會生氣,但是,如果你心中沒有「自尊心」這個概念,你的自尊心就不會受傷害。般若智慧是從自性而生的。你要生起智慧,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見性。《壇經》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我們現在的狀態是「本來有一切物」,我們為了要保有那一切物,所以才會被傷害。可是,你不明白,還很塵勞地拼命去追求更多的東西,想搬進自己的內在。我們體悟不到「本來無一物」的狀態。你沒有這種狀態,就一定不會見性。你心中不是只有一物,而是有太多的東西了。
聞後思惟:你能夠用心體會此時此刻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