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說般若,心中常愚,常自言我修般若;念念說空,不識真空。般若無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若作如是解,即名般若智。
很多人「口說般若,」常講口頭禪和名相,被經典轉,或執著於佛事。其實,你所理解的儀式、方法,只是現象的佛事。真正的佛事是覺悟之事。好好孝順父母、教育子女亦是佛事。你不要做形式上的佛事,「心中」卻「常愚,」且經「常自言」自語說:「我修」的是「般若;」
佛法分性宗和相宗,或空宗和有宗,性宗之性即空性。你不要「念念說空,」卻「不識真空。」真空生妙有,無須打破「有」才空,而是當體即空,否則就是外道之見。 「真空」不空,「妙有」不有,「空」和「有」皆是真空。你要悟道,就要悟「空」。就像你家有很多窗戶,但大門只有一個,不從大門進去,你就不能登堂入室。
「真空」不是偏空,而是「空有不落兩邊」的空。你不要抓著名相不放,越解釋越亂。你要知道它表達什麼,有時用的名詞一樣,但其意思完全不同,有時名詞不同,其意卻相同。空中生「妙有」,此「妙有」是假相,事實上叫「真空」。這盆花是從空中變出來的,它的本來面目還是「真空」。你不要以為只有「空」是「空」,而「空」能產生「妙有」,此「妙有」就是「有」。這是不對的。「空」、「有」的本質只有一個,就是「真空」,但它能產生一切「妙有」。無論它產生一萬個「妙有」,無論它如何緣起、變化,本質還是「真空」,是不變的。如果你沒有真正懂這個概念,你就不可能當下悟道。花謝了,茶杯破了,不叫「真空」,而叫生滅;人死了亦不叫「真空」,而是「生死」。
「般若無形」無「相,」是心之展現,從自性展現而出。一個人所產生的作用,他的「智慧心即是」般若「。」比如,一休和尚小時候就很機智,連大人都佩服,這就是他的般若智慧。你「若」能「作如是」的理「解,」你就知道什麼是智慧,「即名般若智。」
般若智慧是拿來用的,從「用」當中,看你到底有沒有智慧。有人問星雲大師:「禪師都會放光,大師您會不會?」星雲大師說:「我也會。我現在就放光,你要注意看。」接著,星雲大師喝了一口茶,跟他講:「我已經放光了,你看到了嗎?」他說:「我什麼都沒看到。」星雲大師說:「我放我的光,我已經做到了。你沒看到,那是你的事。」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放光,但他已經回答那個人的問題了。
縱使沒有開悟的人,看禪宗的公案,也會佩服得五體投地,禪師講話的確有智慧。世間有幾件事情騙不了人:第一,沒有學問;第二,沒有錢;第三,沒有智慧。如果你還是用大腦回答、處理問題,大不了叫聰明,你的聰明潛藏著痛苦或投機取巧,第一次你能蒙過去,下一次卻不一定。你若已漸漸明白,便會以直覺回答問題,而不一定按別人問的回答。別人問你有沒有,你回答有沒有或者不知道,這是邏輯,你的腦袋已習慣如此了。你從今起不這樣做,你會突然之間很輕鬆。你幹嘛要進去抓呢?比如,這一杯明明是毒藥,你連一滴都不要再吸,要馬上跳開這個模式。你問一般人問題,他會再想一下,直心則不用想。
智慧從自性生起,從腦袋學的,可能只是聰明,是一種邏輯推理,而且有煩惱、痛苦。智慧是清淨、自在、沒有煩惱的,是直接了當去觀察,而非推理。一般人的推理,不是預設立場,就是自以為對。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,所以人類才會有諸多紛爭。
聞後思惟:你能直接了當去觀察一切事物,而不要再推理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