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8 九月 2020 19:22

暢談六祖壇經(150)一念覺醒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解義離生滅。

  如果你能「解」如來真實「義」,你就能了解自己,則可以「離」開一切「生滅。」「生滅」是現象,「離生滅」即離相,即到彼岸。「彼岸」是一種目標、理想,是一種解脫。 「離」不是離開,而是《金剛經》之「離相」,即不執著。凡是現象,皆有生有滅。現象是緣起而來的,因緣聚則生,因緣散則滅,故稱緣起論。你不要執著生,也不要執著死。生時不要好像很高興,死時亦不必認為很悲慘。世間的人無法做到,談到自己,就認為最重要,談到別人,卻無傷大雅。全世界六七十億的人口,每天都有人死亡。但是你認為你的生死比較重要,而別人的生死卻沒那麼重要。或者,你覺得人的生死比較重要,螞蟻、蟑螂的生死就不重要。或者,有情眾生的生死比較重要,無情的花開花謝就不重要。這是不公平的。一個人只要不公平,就代表他不明理;只要他不明理,就代表他不快樂。

  教我們不執著是有道理的,但是不執著不是不做事。生要好好生,死要放心地走。要好好照顧你栽種的花草植物,它會以開花來回報你。但是花開你不必高興,花開可以欣賞;花落你不要難過,花落也是一種意境。你能明白,你對人生會越來越豁達。比如,李叔同《送別》歌寫道:「聚雖好,離雖悲,」對於我們來說,聚在一起是好,離開是一種悲傷,但他接著講:「世事堪玩味。」也就是說:「好壞都不知道呢!」所以你不要高興得太早,也不要好像生不如死,也不要傷心難過。健康雖好,生病雖不太好,但是好是壞還不知道。能領悟就是好,不能領悟就不太好。

  一個人只要「離生滅」,不執著生滅的現象,就可以「到彼岸」。「到彼岸」不是指從哪裡到哪裡,而是心的解脫。你不要用你的腦袋來讀佛法。如果認為要修很久,比如「學佛要三大阿僧祇劫」,就是時間的概念。「劫」是時間,三大阿僧祇劫是個天文數字,電子計算機也按不了。你認為要到極樂世界很遠,即是空間的障礙。從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來看,你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,修都懶得修,因為太長遠了。其實,「三大阿僧祇劫」雖是時間的概念,但時間是我們心念所創造的陷阱,是可以突破的。「三大」即貪嗔癡。「三大阿僧祇劫圓滿,你就可以成佛。」也就是,當一個人心中沒有貪嗔癡,他就是佛了。你不要以你既有的概念解讀,對佛法產生畏懼、障礙和困難,覺得高深莫測,那都是誤會一場。

  你到底可不可以,就在於你的心願不願意放下,願不願意一念覺醒。這一念差別在於你到底是否已下決定,是否甘願,否則這一念就會永遠無明。所謂「一念無明」,「一念」不是指多快的時間,而是你執著那個念頭,抓著它不放,你因此生生世世會輪迴。就像你眼中有一粒沙子,如果不處理,它永遠會折磨你的眼睛。直到你甘願了,點眼藥水或去看眼科。每個人有一天畢竟會成佛,區別只在於,誰折磨的時候比較長、誰比較短。你就看著辦吧!經得起折磨的人,我覺得很讚歎。如果我的腳踩到圖釘,我就馬上拔起來,而不會等到退休之時才拔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可以不要抓著你的念頭不放嗎?

 

閱讀 571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