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覓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;
每個人過去的因緣不一樣,無論你接觸什麼樣的宗教或道場都沒有關係,真理就像太陽一樣,不分哪一宗、哪一派。能悟到真理,你就能明白,否則,你看到的都是外面的東西,你會到處批判,覺得自己的宗教比別人的好,或者你修的法門更勝一籌。所謂「迷心外見」即是你不明白你的心,你一直在看外面,從而有所比較。或者,別人叫你做什麼,你就跟著做什麼。比如,大師來灌頂,你就跟著去灌頂;禪師來加持,你就跟著去加持。並非說這些不好,只是,你活在慣性當中,而非活在覺性當中。覺性即你時時刻刻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。如果你知道你做不到,你還有自知之明。有些人誤以為他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這樣則無話可說。你常常在浪費時間、生命,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計較,追逐一些永遠追求不到的東西,擔心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。你沒有覺性,所以這種種的一切讓你很苦、很煩惱、不快樂。這一輩子皆處於這種狀態,你卻看不清楚。
你要明心,縱使你不會任何的法門也沒有關係。修行並不只局限於幾種方法,周利盤特以掃地為修行,常不輕菩薩則只是禮敬人,你修行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,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,只要能使你明心見性則可以用。這與你是否有宗教信仰、是否信佛不相干,因為你是一個人,你有一顆心,與你信不信無關,你不信還是有心。你的心不安定,你就觀察你為何不安定,你自己去找答案。你的心恐懼不安,你要觀察為什麼:「我是怕鬼還是怕人?還是怕黑暗?還是怕變化呢?」你不去想,你的內心永遠都是恐懼的。這是你的事,而非我的事。你的心是你的,但你透過觀察,察覺它到底是什麼。我講一,你要聞一知十,因為是你的心讓你受苦,你應該去察覺你的心受苦的原因,勇敢面對它,讓它得以解脫。你自己應該很清楚你心中有多少的恨、埋怨和不滿。
講得更坦白一點,所有的人心都外見,所以不是抱怨、批評別人,就是說別人長短,或對人不滿意,或嫉妒。無論年齡大小,這種習氣已經變成一種人性之共同點。眼睛一直往外看,你就察覺不到你的心。你找出原因,問題自然就化解了。否則,你就用其它法門修,雖然也有用,但只是漸修。你不要認為你不懂,認為佛法很深奧,佛法離不開你的心,三藏十二部經典唯此一心,離開你的心沒有什麼可講的。你若「迷心修行」,是很辛苦的,那是逆風而上,不能得力。從明白心的方向修行,你方能順水推舟。
你若已明白這種道理,你就可以接著修。比如,你的內心已經沒有事了,你已經沒有憂悲苦惱、恐懼不安和障礙了,你也不是要坐著發呆。有事應該去做事,無事就淨心,就隨緣度化、隨緣盡份、隨緣助人。你有心「修行」,想尋「覓」成「佛」之道「,」這樣也值得讚歎。但是,你不能明白你的心,不敢從心下手,「未悟自性,」你的程度「即是小根;」你只能藉助其它方法,「時時勤拂拭,」希望「勿使惹塵埃。」
聞後思維:你能察覺到你的煩惱和障礙都是你的心產生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