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9 九月 2020 20:44

暢談六祖壇經(189)不執外修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若聞悟頓教,不執外修,

  你何其有幸,能聽到六祖的法寶!但你「若」聽「聞」之後,能體「悟頓教,」才不枉費這一殊勝因緣。

  你來聽課,但你的潛意識卻不太相信你一聞就會開悟,這就是你的邪見。我講一個簡單的概念:有個人,從來沒有做過生意,他想成為一個大生意人,就虛心請教一個很會做生意的人。那個人也毫不吝嗇,把自己的經驗跟他分享了兩三個小時。這樣,那個想學做生意的人是有可能會懂的。這個譬喻你能相信,卻不相信你聞頓悟法門就能開悟,因為你覺得那需要修很久。然而,不一定要生意做很久,只要懂得做生意竅門的人就有可能會做生意。這就是頓悟法門!不是學多久的問題,縱使你學很久,竅門不懂還是不行。很多人修很久,抓不到竅門,修到最後像在打迷糊仗。

  以世間法的概念來形容反而很容易懂,但是心法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掌握。就像雕刻家朱銘,他過去雕的是神像,他想要突破、超越,便很懇切地去拜訪楊英風大師。楊英風告訴他:「我可以跟你談概念,但你不需要學我的風格,我能教你的並不是技術,而是觀念。」同理,你們也不是要學修行的方法,而是你懂了就能懂,否則我講方法也沒有效,這就叫頓悟。每個人都有機會一听就懂,你們的內在一定要把自己不可能的概念拿掉,才有可能契入。否則,你只是喜歡讀《壇經》而已,你仍然會按照其他方法修。你學的是頓悟,修的是漸修。

  六祖所教是頓悟,故一生能度四十三個人開悟。若是漸修,則需要時間,就度不了那麼多人。頓悟是一翻兩瞪眼,懂了則可以出去了,不懂就得繼續修。修行無關技術,只是心法,故曰心地法門。技術是要慢慢來的。有人認為大乘經典講過成佛須三大阿僧祗劫,這是一種誤會。不是修行須這麼久,而是你們把時間浪費在猶豫不決。你還不甘願修行,說好聽,你還有很多願望未了,其實是還有很多慾望未滿足。你說你責任未了,但哪怕五、六十歲,甚至往生,你的責任都不可能了。你想要等事情做完,但事情永遠都做不完,退休、往生都不是結束。你聽聞頓悟法門之後,若還未生起決心,後面根本不用談。真正懂的人,則「不執外修,」不只是有修行的形式。不明心見性,不從自性下手,念佛、坐禪皆為「外修」。很多人沒有志氣,不想明心見性,只想往生極樂。極樂世界很好,但你的目標要擺在明心見性,萬一見不了性,時間到了,你就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佛法稱為內學或內典,即往內在、自性修學。很多人雖懂這種概念,但修下去,他潛意識卻放棄開悟見性之想,因為他缺乏勇氣,只想「外修」。念佛亦可以不離心,但並非每個念佛的人都做得到。有人問我念佛是否可以解脫。我告訴他:「你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嗎?」我看他怎麼響應,就知道他懂與不懂、觀念正確與否。很多人內在不清不楚,探討事情不直接了當,與自己無關的也亂問,把時間耽誤在這裡,浪費自己的生命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有將明心見性作為你的目標嗎?

 

閱讀 62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