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2 十月 2020 11:04

暢談六祖壇經(223)莫被法縛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使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。

  「使六識」,即你的認識,「出六門,」透過身體的感官系統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門,來認識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這六塵,「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」「六識」為內,「六門」即六根,指的是中,「六塵」指的是外,此為十八界。此中,主導的就是本心。所以,本心清淨,你看出去的世界就一切清淨,事實上它就是如此。悟不到本心清淨,這個世界怎麼看都是起伏不定,都隨著你的心情和個人的偏見來決定。你每天去公園散步,公園沒有變,但你的心情會變。當你在戀愛中,看見落葉都對你微笑。你若是失戀,花開都枯萎。隨著你的心情看這個世間,故曰「見仁見智」。因為妄心在作祟,每個人心情不同,看的世界就不一樣。離開這個核心,你要從你的意識,或從你的感官系統,或外面的現象下手,是了不可得的。

  最難的,就難在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那個清淨的心。清淨是什麼意思?你的腦袋還是會憑空想像。你認為清淨就是沒有雜念、妄想,這只是理論而已,並不代表你懂清淨。或者,你將清凈比作清澈的水,這只是一個譬喻,清淨不一定是這個意思。你聽課也好,看佛經也好,清淨是什麼,只是你憑空想像的,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人知道。如果沒有契入空,則談不上清淨。你要好好悟「空」這個字,空是一個境界,要達到這個境界,要透過不執著,你才能與空相應。相應了就知道了,任何解釋都是沒有意義的。明白道理的人,都是這樣修,這樣悟而已。不明白道理的人,借助各種法門到處摸索。

  當心清凈,由內至外,你就能「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」你「即是」契入「般若三昧」,就是一個「自在」、「解脫」的智者「,」這樣的作為即「名」為「無念行。」

  但是,你「若百物不思,」情同草木,與愚癡相應,就代表你對「無念」的認知錯誤了。不要講「放空」,這是錯誤的,應該講「放下」。但很多人修行打坐什麼都不想,這是沒有智慧的。不明白法義的人,反而被法所綁。你有太多的痛苦煩惱,所以你先不要增加你的負擔。剛開始學佛法,不求你悟,只要你學了不要被法所綁,不要越學越痛苦。比如,我們未學佛之前,就像一個病人,去看醫生,讓自己的病情減輕,而不要越看越嚴重。你們來聽課,就像已經來看很多次門診了,而且還是做全天的健康檢查。你的病如果有改善就好。你吃的是《六祖壇經》這一包藥,包起來,送給你。你將之打開,裡面沒有藥,明白了就叫中道。真的有藥給你,真的有講給你聽。你聽到什麼?聽到「本來無一物」,聽到「無一法可得,無一法可說。」你要善於譬喻,你就知道佛法真是妙不可言。

  你若將無念「當」成「令念」頭斷「絕,」即強壓自己的念頭,讓念頭不要起,這樣,「即是法縛,」法法本來是無礙的。你不明白法、錯解法,為法所綁,「即名邊見。」即落一邊,不明白中道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對法義的理解是否透徹了呢?

 

閱讀 86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十月 2020 11:23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