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「若欲會道」,想領悟佛道,即開悟,「無心是道」,無心,你就能領悟大道了。「即心是佛」感覺上似乎還有個東西,而「無心是道」好像沒有東西讓你抓。你若覺得你的心很辛苦,就是有心。《楞嚴經》一剛開始,阿難到處找心,東也不是,西也不是,內外中間了不可得。同理,說你沒有心,你找不到、拿不出來;說你沒有心,你心中又痛苦,這一輩子被心折磨。你的心之所以折磨你,就是因為你就是沒有體悟到「無心」。
其實,有人問你有與沒有,皆是腦袋的陷阱,是世間人起分別的概念。佛經從來不談相對的東西,世間人卻活在相對中。相對本身就是一種陷阱,你說左邊錯,說右邊也錯,兩邊都錯。兩邊都有是常見,兩邊沒有是斷見。比如,現在我的心沒有生氣,但是你惹我,我會生氣,我就有一顆很生氣的心。那我有沒有心呢?
佛法沒有那麼複雜,它有一個核心思想,但因為你聽不懂,所以才講第二個概念給你聽;第二個概念你聽不懂,所以才講第三個概念給你聽;第三個概念你聽不懂,所以才講無數個概念給你聽……你越聽越亂。
佛法非唯心論,非唯物論,亦非物心合一論,它是緣起論。釋迦牟尼佛是悟到緣起而證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。問你們究竟有還是沒有,你們應直接用緣起的方式回答我。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。」這就是緣起。就像鏡子一樣,鏡子中沒有東西,那個狀態就叫「無心」,當鏡子前面沒有擺任何東西、境界,鏡子本身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種狀態就是「空」 。但是「無心」並非形同草木,不是沒有作用,而是它沒有存任何一點知見。而你的主觀就是一種障礙,有時候你的經驗、記憶也是一種障礙。你忘不了別人對你的不好,但就是忘了別人對你的恩惠,比如父母、師長或長輩對你辛辛苦苦的栽培。
「無心」是內心不存任何的知見和概念,並非沒有作用。鏡子本身沒有東西,但是東西拿到鏡子面前,它就起作用了。所以,莫談有心,莫談無心,不要談「有」與「沒有」的概念,只談用心。你要好好用心做人,這就打破「有」和「無」。我們之所以不能悟道,是因為我們內心有一物,一物即是障礙。你的心何止一物?你的心有很多掛礙、問題、障礙。有一件事情掛礙,你就不會開悟,因為眼睛容不下一粒沙,不需要容不下一顆石頭。你有一點知見,那個知見就會障礙你,你的心就沒有辦法達到「無心」的狀態。你就是因為有那個概念才有那麼多問題。「師父,他說我壞話。」這有什麼關係?「師父,他瞧不起我。」這又有什麼關係呢?「師父,他不理我。」這樣不是更好嗎?但是,你的內心是明明「有」,你有自尊心。心理學家創造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比如以弗洛伊德的原理,他認為人類最高的自我滿足就是要創造一種成就感,這是一種陷阱。所謂的成就感,只不過是滿足你的自尊心而已。那只是一種作祟。
聞後思維:你能放下知見,用心生活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