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03 十月 2020 19:51

暢談六祖壇經(227)佛因心悟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我們內在有太多東西,所以不能悟道。曾經有一個參禪的人,他深入三藏十二部經典,對經藏相當有研究,但他始終開不了悟。有一天他遇到一個禪師,那個禪師跟他講:「你讀那麼多經,卻悟不了,你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嗎?」他說他不知道。他的重點擺在不斷追求經藏到底在談什麼,但他從來沒有去識自本心,所以禪師狠狠地跟他說了一句話:「你把三藏十二部經都丟掉,或許你有悟道的一天。如果你信我,你就丟掉。如果你不信我,那你這一生就葬身在迷惘的大海中。」那位參禪的人經過三天的苦思,終於離開了那個道場。他的心也徹底被禪師擊垮,因為他讀了那麼多經典,居然開不了悟。從此之後,他過著流浪僧人的生活,走到哪裡就是哪裡。他到處掛單、雲遊,但整天既不看經典也不參禪,既不解也不行。到寺院也是要看人家的臉色,掛單可以,寺院有工作要做、要出坡。有一天,他到寺院出坡,人家叫他種田,他拿起鋤頭幹活時,鋤頭不小心碰到一顆石頭,石頭又碰到一棵竹子,咚地一聲,他就開悟了。因為竹心是空,所以竹心才會有迴聲。他了悟空性,了悟什麼叫五蘊皆空,什麼叫「無心」。

  不是叫你不要想,你就可以止息那種想;不是叫你放下,你就可以放下。明明知道想也沒有用,但是你還是要想;明明知道睡不著,你還是想失眠很痛苦,你會煩躁,你越想越糟糕:「明天會沒有精神。」翻來覆去。其實不刻意要睡,你反而會睡著。你想開悟,你就悟不了,因為想開悟的念頭障礙你,想開悟就是有心。

  學佛,你會做的先做,不要談得太遠。你不要有那麼多意見,不要那麼計較,不要有太多想法。慢慢放下自己的成見、主觀,不要以你所學的、所認知的、個人的經驗就斷定一定是怎麼樣。你程度好可以從理上下手,程度不好就得從事上下手,因為不透過這些,你的心不會安。法無高下,有很多方法要用得巧妙。同理,我們能領悟到的東西,並不代表別人可以領悟;我們可以受用的東西,不見得別人可以受用。我們還是要學習方便的般若。

  「佛因心悟」,佛在哪裡,要靠你的心來體悟。《華嚴經》中說: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一個不是佛。到處都是佛的示現,不僅是人或有情,山川河流皆是佛的示現。佛不只是你感覺到的雕刻的樣子,現前的一切何者不是佛身呢?你看不到佛,是汝心自迷。你本身就是一尊佛,你的六根接觸六塵,六塵亦是佛。佛即覺,能讓你覺悟就是佛。小偷和小狗皆能讓你覺悟,佛慈悲示現小偷、小狗讓你覺悟。你的心都停留在妄想而已,卻沒有停留在體悟。你觀察你的心,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想如何滿足你自己。比如,什麼東西你不喜歡,什麼東西你喜歡,你希望什麼事情能達成願望。你的心就是東想西想,這些妄想產生了你的煩惱。因為你不見得能得到,你得到的東西也不見得是真的。得不到是苦,得到亦是苦,得到的是無常,無常所以痛苦,「無常故苦」是《阿含經》最重要的思想。

  你們從早到晚都在胡思亂想。很多人都睡不好,甚至有人說:「我有睡眠障礙。」這就是他的妄心沒有辦法止息。你早也晚,暮也想,實在是太苦了。你何不朝念觀世音、暮念觀世音呢?這樣你就是觀世音了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能體悟到處處皆是佛嗎?

閱讀 613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