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悟佛心,佛亦不有。
你不僅對陌生人不用心,你對家人也不見得用心。對人不用心,你就是一個自私之人,你在保護你自己。你心中只活在你自己,你會更苦、更累。不用心的潛意識是你的內在不願意付出。你想修行不願意付出,那是在騙你自己。學習佛法,首先要察覺到自己在騙自己、在自我逃避,察覺到自己的自私,否則你不可能會成就。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世間的事物皆互為緣起,你跟所有的大眾是因緣合和的。你自私的心已經和大眾切割,這樣你不可能快樂,更不會開悟,因為你有邪見。有的人,別人勸他,他卻說:「我又不是聖人!」我們不是要當聖人,而是要當個正常人,我們只要回歸正常。正常人就是平常人,平常人就是平常心,平常心即道,這是很貼切的。
你說你沒有能力,但這是百分之百的藉口。對人家微笑、願意傾聽別人都是一種付出,這些動作跟能力、背景、身份、地位一點關係也沒有。佛法講的就是你的內心世界,你要靜靜去思維你的人生,你要思維:「我這樣做一個人,我一輩子都是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,這樣好嗎?」同理,此有故彼有,你的心如此,招來別人的心也是這樣對你,你要怪誰呢?
「心以佛彰」,佛在哪裡,要以你的心來彰顯、妙用。能說話,能動,能走路,那不是佛性的展現嗎?你外在所看到的展現是事項,你看不到的是理體,事理你都當圓融、妙用。「若」能「悟佛心,佛亦不有。」對凡夫,講真心、妄心,因為談「妄」讓他知道現在的狀況,談「真」讓他知道以後的方向。但以真實義而言,妄心了不可得。相對地,真心亦了不可得。既然心了不可得,心在做佛,佛當然也了不可得,所以《金剛經》中佛才會問須菩提:「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」佛講一法,破一法,連最後那一法亦要破,但破不是斷滅,而是叫你用,故「因無所住而生其心」:你不應該執著,但你應該隨緣妙用。有一次,我上課時說:「眾生得什麼病,就要吃什麼藥。」有同學問我:「師父,你可不可以幫我們分析每個人到底得什麼病?」我說:「你們這一群神經病。」其實,我們共同得一種病,叫懶惰病。你真的想修行,就應該精進,否則你必然懈怠。
一個人徹底明白這個概念,他的痛苦才能夠真正解決。《心經》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能「度一切苦厄」,因為人就是有「我」,所以才有「一切苦厄」。你有身的痛苦、心的執著,就代表你不明白「我」的真相。「我」是什麼?「我」什麼都不是。佛經曰:「如是我聞」,只是依世間人能夠認知的概念來安「我」這個假名。有很多人害怕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他覺得這樣,他的人生就毀了,沒有目標、方向,活著沒什麼意義。就好像有一個高手遇到另一個高手,當對方已經往生,他也應該自盡了,因為他活著已經沒有挑戰的目標和方向了。這就是人們對「空」的概念不了解。
聞後思維:你能體悟到真心亦不可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