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0 十月 2020 17:51

暢談六祖壇經(248)融通無礙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

  「世人若」真的想「修道」,則應「一切盡不」能「妨」礙他們的心。很多人的見解都不一樣,學了佛之後,也仍會有爭執。到底誰對、誰錯?雙方都對,也都錯。對的是你講的話沒有錯,錯的是你不了解對方。比如,父母勸子女是為孩子好,所講的一般沒有錯,但是錯在他們可能不了解孩子,或用自己的價值觀和過去的經驗看待現在的孩子。修行亦如此。我有一個學生口才很好,任何人都辯輸他。我前幾天帶一個法師從他家經過,他看到我很高興,便請我們去素食館吃飯。吃完飯去他家,他一邊泡茶,一邊談他對修行的見解。他的意思是:「真正會修行的人要落實在生活,而不是像法師你們只會做早晚課和念佛。你們也沒有辦法二十四小時念,這樣的修行不太對,真正的修行應該是時時刻刻的。」那位法師聽後就開始跟他辯,我則不動聲色,坐在旁邊喝茶。他們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後,我跟那個學生說:「時間差不多了,我們要走了。」他對我說:「師父,你慈悲,看我們兩個人知見正不正確。若是不正確,請你慈悲開示一下。」他講的,聽起來是對的,因為我上課也常這樣講:落實在生活才能學以致用,才能相應。但是,我跟他說:「你們兩個人都不了解對方,一開始就各談各的見解。」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,只是認為自己怎麼樣才是對,都是以自己認知、認為是正見的就講出來,而不了解對方的背景。

  法沒有固定的答案。法是藥,心是病,每個人都有心,但每個人的心都生病了,所以都有煩惱。古人曰:「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你太多心了,你有什麼心,佛就講什麼法,希望能治好你的心病。你的心病有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心若是沒有這些病,又何必吃這些法藥呢?你跟別人講,不是論誰對、誰錯,而是你講的內容(估且稱之為法)對他有幫助。否則,你就不要講,你甚至會害他,成為他的障道因緣。你本想弘揚佛法,卻不知不覺誹謗佛法。能適當把法講好,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用不好卻有無量無邊的罪過。法沒有錯,只是對人用錯。

  你若有能力在生活中修行,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。沒有入道的人是沒有這種能力的,解行能相應的幾乎是開悟之人,一般人都是短暫的,不能時時刻刻保持正見、正知和正念。沒有這種能力的人,至少早上起來誦一部《金剛經》,晚上念《大悲咒》,即依他現在的能力做到,總比沒有做的好。這樣的人,你當讚歎他,而非說他不對。當然,你也不可以一直讚歎他。當他有能力卻以此為滿足時,你就要讓他更進一步。講權巧方便還是究竟圓滿的道理,你當衡量。佛本來要講一乘法,卻將其分成三乘甚至五乘法,就是因為他了解眾生。這並非只用在講法,也用在你和人相處,你談任何一件事情,無論是和家人、同事、朋友,你都當了解對方,你講的話才會對他們有所利益。

 

聞後思維:在與他人溝通之前,你有先用心了解他們嗎?

閱讀 831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