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10 十月 2020 18:14

暢談六祖壇經(249)甘願修行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有些人很精進用功。有一個法師,除了睡覺,經典不離身。《大智度論》和《瑜珈師地論》部頭很大,讓一般人望而卻步,他卻用兩年讀完,而且筆記做得很詳細。我對他說: 「法師,你對佛法應該沒問題,我不如你。直心是道場,我冒昧建議一下,你學那麼多法的目的是什麼?是為了講給人聽吧?你整天研究經典,你為什麼察覺不到,你雖懂法,卻不懂人。你在兩三百人的佛七講話或開示時,你有沒有做意見調查,看他們是否聽得懂?我相信只有兩三個人聽得懂。這不是你的目的。你應該希望每個階層、男女老少、各種根器都能隨類各得解吧?」他聽我這麼說,沒有說話,臉紅紅,過一會兒才問我:「法師,應該如何了解人?」他很不錯,在家人、出家人一般談到法都是爭辯。

  你不想當法師,但也要把病醫好。比如,一天要吃三包藥,你就老實配合,否則病就治不好。若煩惱不能斷,你就不能解脫。你當把你的病治好,不要造成別人的負擔,也不自找麻煩。你要為人治病,則要承擔,要學習更多。同理,你不想當老師,你要先教好自己,再把家人管好、教好。你不了解他們,你講的話他們就完全聽不下去。你學法的目的就是講給人聽。法和講法你都當懂,否則你無法對症下藥,你會亂用藥,從而傷到別人。

  若真想修行,你當隨緣自在。每個人的修行方式一定跟你不同。修行是破執著,你不要抓著你的觀念不放,否則就是執著,執著是病,執著對的、善的也不行。一般人修行時常常會看到別人。別人怎麼修,跟你的觀點或修行法門不一樣,沒有關係,因為「一切盡不妨」。他想修行,你應該讚歎。

  有學生問我:「師父,在家好還是出家好?」我說:「想修行最好,不是在家和出家的問題。」你探討哪個比較好,如果他按你的建議選擇了,他依舊有問題,因為他還是無法安心,無法屏息諸緣好好修行,因為他沒有真正想修行。出家人看起來比在家人更想修行,其實真正想修行的也很少。有人只是因緣到了,所以想出家,就像有人因緣到、遇到了,所以就結婚。你不要以為你做事情很清楚。你學《壇經》亦如此,想聽課和想修行還差很遠。你把這當心靈成長、老年大學,亂學一通。學佛者眾,修行人少。

  很多人喜歡看書,但並非真喜歡,因為不是一有空就好好看。假如我是你的朋友,我知道你很不喜歡吃蘋果,但你的病一定要用蘋果治好。我告訴你蘋果對你的病有幫助,你也不見得願意吃。就像你一直在教育孩子,他也不願聽。我到超市買蘋果給你吃,那不稀奇。如果我跑到原產地買蘋果,你會比較感動,但你不一定會吃。如果我自己種,你會更感動。我種了一年,長出一個蘋果,你也不見得願意吃。你已經種了好幾年蘋果了,但你的孩子並不願意吃。也就是說,你教孩子很多年了,他還是不願意聽。如果我花十九年種一棵蘋果樹,結果之後拿來給你吃,你不吃就不是人。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吃這個蘋果。其實,我講的是玄奘大師。他去印度取經,種了十九年蘋果,回來後把佛經翻譯出來,你都不見得願意讀,或者只願意讀最短的《心經》。這樣思維佛經,你會很感動。你願意看,就沒有對不起自己,因為你已經在做了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真的願意從心下手、用功修行了嗎?

 

閱讀 536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