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過去看書有個習慣:一本書拿來,尤其是新書,先看看,再看看後面還有多少。這是一種習氣、慣性,是不對的,這代表我沒有耐性才會這麼做。不僅是我,我觀察過,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耐性。你們修行也沒有什麼耐性,所以必然就會急躁,只要一急躁,內心就會煩。你要急什麼呢?當下在做什麼,就好好把這件事情做好,不要覺得它是小事。你不要認為掃地是小事、成佛是大事,這是「二」,你心中有大小的分別。何為不二?掃地就是佛事,太快樂了!這個概念你只要能夠以此類推,你會快樂得不得了。原來停電還有薪水可以領,心情都不會受影響。你不要埋怨你的同事上班只辦一件事,你卻要做兩件事。不然,其它時間你要做什麼?不知道做什麼是一種折磨。不管是做一件還是做兩件事情,只要八個小時後能下班就好。但是我們的內在不會這麼想,我們會計較:「我做這麼多,你做那麼少!」你還會看別人:「他做完一件事情,不做別的,在剪指甲。」剪指甲也是做事。他明明也做好幾件事情:公文一件,剪指甲一件,修眉毛一件,你不可以否認,認為那不是事。如果他整天在看報紙,那也是做事。你內在不要覺得別人在摸魚,而自己吃了虧。
你要做事,只是心中不掛礙。用心做事,而心中無事,就是開悟之人。若不做事,心中卻無事,那叫做死人。還有一種人,不做事,但是我心中有事,那就是懶惰的人,他不愛做事,但他心裡沒有空,亂糟糟,很無聊,不知道做什麼,又不想做。當然還有第四種,他要做事,但他心裡也是亂糟糟,所以邊做邊抱怨。一邊養孩子,一邊唸叨:「我為這個家庭…… 」如果把人生拍成電影,把它定格,做描述分析,你會覺得人愚昧到了極點。如果你要養孩子,你就養他,如果你不想養,你就請別人養他。你不要一直念,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,嘴巴整天念叨的人不能開悟。你的內心不穩定,你透過語言一直發洩。
你要去觀察你自己,要看書就一行一行慢慢地看,做事情就心平氣和地做,事情做完還有其它事情就繼續做。在做的過程中,你又可以悟到法義:「諸行無常」,它真的是無常;「諸法無我」,沒有一個東西可以主宰它的變化。你活在當下,又能夠悟到,接著你就見到法,也即見到佛了。
如果你只會生活,卻不喜歡誦經、念佛、打坐或做早晚課,而且你還批評人家做這些事,這樣就是不對的。當別人能夠將早晚課當成他生活的一部分,那是沒有問題的,他就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。你想做什麼,只要是正確的、有意義的,你都可以做,但是你要清楚。這就是修行。如果你不清楚,你認為是修行的那些動作就完全不是修行。並不是它的形式不是修行,而是你的心錯了。
聞後思維:不論大事小事,你都能既用心、又快樂地去做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