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30 十月 2020 14:57

暢談六祖壇經(294)當下就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帝曰:如何是真功德?師曰: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

  梁武「帝曰:如何是真功德?」達磨祖「師曰:」功德「境智妙圓,體自空寂,」即是我們的自性。六祖曰:「菩提自性本自清凈。」為什麼清凈呢?因為是「空」,所以污染不得。你拿墨水往天空去潑,墨水不會停留在虛空當中,它會掉下來。我們的佛性如同虛空一樣,污染不得,所以是清凈的。這是真相。

  所謂「境智」,即每個人都有菩提般若之智,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每個人都會生氣,都不放那一口氣,所以亂講一句話:「人爭一口氣,佛爭一炷香。」我說你有智慧,你偏偏不相信。你生氣就沒有智慧,我勸你不要再生氣了,你果然就不再生氣了,那就是有智慧,這樣很簡單。

  你不要認為佛法很遙遠,以為般若智慧是要開悟的人才有的,這樣讀經典是沒有意思的,就好像這一輩子跟這本書毫無相關,當下享用不了它的智慧。這件事情你做起來不好,你果然不做,那就是智慧;這件事情你不做會後悔,你去做,那就是智慧。不要講那麼複雜。誰沒有智慧呢?但是人都有一種個性:「我寧可不要智慧,也咽不下那口氣。」奇怪,你到底得到什麼呢?人生沒有那麼複雜,想清楚就好。

  本性「妙圓」,你要懂得妙用。每個東西都是拿來用的。茶杯是用來喝茶,鬧鐘是用來看時間或提醒自己的……你去買任何一個東西,你當下都會用。但誰會當下用佛法呢?你只會在特定的時間用,比如心情不好之時誦一部經,或好好念佛就好,這樣不是糟蹋佛法嗎?你沒有很深的感觸嗎?

  我不想聽太高深的,我只想問你:你每天可以用嗎?如果可以,你就好好地用。以後,你自然會開花結果,這樣就好了。你不會用,就是你不懂。以後,當你有挫折感,覺得不懂佛法的時候,你就看看你買來的東西:「每個東西買來我都會用,唯獨佛法我不會用。」那你就會覺得:「奇怪,我怎麼那麼傻!」佛性是具足、圓滿的。你不要求,只要往你的內心找就好。

  「體自空寂」即是本來面目,即六祖所言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若塵埃。」實相無相就是體,無相無不相就是用。你的自性是空寂,但你的腦袋不空,所以你無法與「空」相應、契入空性。腦袋不空,即你有太多的想法、知見。佛法常常叫我們隨緣、隨順、隨喜,重點在於「隨」字。《易經》有個卦叫隨卦,「隨」有好幾個意思:一,我隨人還是人隨我?答案是:先學習跟隨別人,以後別人才會跟隨你,這就是一個領導者。「隨」的意思就是破除自己的看法。很多佛學名相你不會拿來用,只會拿來交談,那就可惜。

  「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你要到哪裡求呢?大珠和尚去向馬祖道一禪師請法。馬祖道一問他:「你來做什麼?」他說他來求法。馬祖道一就跟大珠和尚講:「我這裡沒有佛法,你自家的珍寶不往自家求,你跑來這邊向我求。」大珠和尚就開悟了。佛法不是求不求,而是悟不悟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學過的佛法,你能用幾分呢?

閱讀 1039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