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真實妙用,名為功德。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;
我們不要刻意變成佛,變成聖人,或變得比別人清高,我們只要自然就好。我們應該「念念無滯,」每一個念頭:前念、今念、後念就像流水一樣。這不是刻意修的,而是很自然的狀態,即《金剛經》之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但你的念頭卻沒辦法如此,你也是前念、今念、後念,但都是針對某個問題一直翻攪。我們想回複本來,回復自然。有一個協會叫微笑協會。其實,微笑是不用學的,每個人小時候都微笑過,哭泣亦是如此。一個開悟見性的人,就是一個很自然的人。我們現在都忘掉了,因為我們已經反常了。有情緒、煩惱或不如意是自然,生老病死是自然,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。但是,你卻想盡辦法要排除你所不願意發生的事情。你真是自討苦吃、自尋煩惱。
內心「無滯」就是「無住」,這樣我們才能「常見本」自具足的「佛性」之「真實妙用,」也就是「生心」,這就符合了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無住生心」。無住是體,生心是用,一體一用,由體起用,故「名為功德。」本性是空寂的,所謂「空」,就是不執著。我們凡夫總是喜歡抓一個東西。所以,重點不在於如何見性,只要你肯放下,你就能見性。你如果不執著,就是跟「空」相應,這時候你還能生起妙用。
對人家恭敬的人,於「內」,他的「心」必然是「謙下」的,這就「是」一種「功」夫「,」於「外」,他又能「行於禮」,他便「是」有「德」行之人「;」這就是「誠於內,形於外。」
很多人的恭敬都有所選擇,是因人而異的。一般人只恭敬自己看得起的人,而佛弟子則恭敬佛像,只要到佛寺,進了大雄寶殿,逢佛便拜,不管是木頭做的、還是石頭做的佛像。拜完佛出來,對人卻不見得恭敬。這是很諷刺的。其實,活著的人都是活佛。你不僅要恭敬佛像,也應該恭敬活佛,因為這兩者是平等的。佛是已成佛的佛,眾生是未成佛的佛,以後一定會成佛,你一定要禮敬諸佛。禮敬諸佛就是禮敬眾生。不禮敬眾生,你所謂的禮敬諸佛就是騙人的。
修養和修行不太一樣。有修養的人不一定是修行人,但有修行的人必然有修養。除非幾個例外,比如寒山、拾得,或者濟公,那你看不出來。《易經》有個卦叫謙卦,很多人卜卦都喜歡卜到吉,你只要卜到《易經》六十四卦的謙卦,這個卦怎麼變都是吉,那就是:如果你是個謙卑的人,你從小到老,你從東走到北,你都是吉的,這就是因為謙卑的緣故。你不必想辦法卜卦,你就這樣做就好了。
想要謙虛,其實你只要明白一種概念: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性,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,你應該好好地欣賞他們。你應該內心謙虛,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。你應該發個願:「願天下的人都勝過我。」這就是你能提得起來。
聞後思維:你能夠發自內心的恭敬所有的人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