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善知識!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、供養之所求也,是以福德與功德別。武帝不識真理,非我祖師有過。
「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」「修性」指性,「修身」指相。功夫是要從自性下手的,這不是用修的,而是用悟的。能讓你修的則不是自性。學佛要性相一如、理事無礙。外在的德行則應注意言行。有沒有德行你要表現出來。如果別人認為你德行很好,是因為他看到你的展現。只會修身的人只是有修養,修性之人才是修行人。世間沒有學佛的好人大多流於修養,卻沒有見性,因為他還有掛礙,有他自己的問題,只是他做人很好。有的人強顏歡笑,對別人都很好,家中四面牆掛著「熱心公益」的匾額,但他卻突破不了自己的內在。學佛有個好處,即你知道有個地方要突破,你雖然還做不到,但至少知道從何下手。
「善知識!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、供養之所求」能得「也,是以福德與功德」之區「別。」功德和福德都要做,福德修福,功德修慧,福慧要雙修。你要隨緣布施、隨緣供養。對下可以講布施,對上要講供養,事實上都有願意付出的內涵,只是有上下之別。你不能對出家人說:「師父,我布施給你。」雖然你的心人家知道,但是這樣講不禮貌。
福德和功德不分先後。你不要想先修「福德」,以後才慢慢修「功德」。前後、難易都是你創造的。你創造很多概念,讓你不能同時具足,把真理弄得支離破碎。你在家中,面對一切的境界,現在就可以歷練。你應該借事練心,這就是「功德」。但你遇到一些因緣需要你幫助,你應該當仁不讓,那就是「福德」。認為該做的就去做,做了就好,別人罵,你要甘願聽,不要那麼複雜。既然你決定做了,別人有什麼反應,結果好與壞,你都當承受。
六祖很現代,說:「武帝不識真理,非我祖師有過。」任何宗教都可以談真理。你不可以跟基督教、天主教、摩門教的人講:「你不認識你心中的佛性。」一般人不喜歡傳教士到他家傳教,我卻很喜歡,只可惜沒遇到過。傳教士辛辛苦苦想跟你結緣,這種精神值得尊敬,你當請他進來,泡茶給他喝,說:「辛苦了,請喝杯茶。」之後:「請告訴我真理。」這也叫請法,你聽人家說,而不是一味想說給他聽。其實,會聽法的人才是真正說法的人。例如,有人為你講真理,無論是什麼宗教,你靜靜聽他講,慢慢問,你問一句,他就要講一百多句,你很輕鬆。而且你有系統、條理、內涵地發問,不是考他,而是請教他,其實你也是在度他。所謂度他,不是度他來跟你學佛法,沒這麼狹隘。不管他是摩門教或基督徒,度他就是:透過跟他對話的過程,由於你細膩地問了他關於真理的問題,會觸動他從真理的角度去探索。他不需要信你的教,但他可以從他的教中自己去突破。這不是成就他了嗎?不就是為他說法了嗎?或許,他跟你談完話之後,他反而佩服你,他在找尋真理的過程中,找啊找,從《聖經》、《可蘭經》或諸子百家找,有一天不小心在書店自己找到了,結果他來學佛了,這就一點都不勉強。你度他有兩種意思,一,他在他的宗教中提升;二,有一天因緣成熟了,他自己來學佛。很輕鬆,這叫度人,而不是強行講佛法給人聽。
聞後思維:你能夠借事練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