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問: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。請和尚說,得生彼否?願為破疑。
韋刺史能夠請六祖大師,代表他的佛學造詣很好、很高。他接著「又」替其他人請「問」六祖曰「: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」發「願」往「生西方。」懇「請和尚」為弟子解「說,得生彼否?願」師父「為」我們「破」除「疑」惑「。」
常有人問我,阿彌陀佛的阿應該念阿還是念ㄜ。按理應該念阿,因為是「無」的意思。事實上,你念什麼並沒有關係,關鍵是你要知道它的意思是「無量光、無量壽」。以阿彌陀佛的能力,他知道你在念什麼。但是,你要知道,念佛並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的。
念佛是否要讀經典呢?念佛學淨土,是需要讀淨土三經,還是讀淨土五經,還是所有的經典都要看?每個人因緣條件不一樣,不識字的人當然念佛就可以,但他還是應該去聽人家說法。不識字不等於聽法聽不懂,因為眾生皆有佛性,六祖也是不識字,卻能一聞經即開悟。你識字,所以既要讀佛經,還要聽經、念佛,因為你的條件殊勝。再來,你可以讀很多的經典,如果你很年輕就開始學佛,佛經一本一本看沒有問題,除非你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,那你的重點就要擺在行門。最注重修行的就是禪宗和淨土宗,禪宗是直指人心、不立文字,也是注重生活,淨土宗則是一心念佛。你如果具備各種因緣條件,還是應該從解行並重一直到解行相應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你不要只講解行並重而不相應。何為相應呢?就是你真的有進步,你真的受益了。如果你學了老半天,經典看很多,但是你修行不得力,修很久了,智慧沒有開啟,這就是不相應。你對道理越來越清楚,內心的煩惱越來越少,就是相應。你不需要去干擾別人,每個人因緣不一樣,有的人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比較相應,重點是要看你自己怎麼樣能相應。
念佛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是修淨土的人。有很多禪師也念佛,但他們念佛時比較偏向於內心,對內心的觀照能力很強。有的人念佛時重點只擺在一句佛號上。內心觀照比較強的人,就有機會這一輩子開悟,而擺在佛號的人則不太容易開悟,但他卻有足夠的信心可以往生極樂。兩者都好,只要你能夠取一個,而不是兩個都落空,關鍵是你自己要清楚。
為什麼韋刺史要問念佛號的人是否真的能往生極樂世界?有人說:「去西方的人都沒有說他已經到了。我兒子去台北都會打電話說:媽,我到了。」會這樣問的人就是心中有疑惑,就要請教善知識,或者自己去深入經藏。如果你有疑惑,你應該趕快去請教別人,不要讓疑惑成為你心中的障礙。
聞後思維:你念佛時能與佛的心相應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