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言:使君善聽,惠能與說。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,經文分明,去此不遠。
六祖大「師言:使君善聽,惠能與說。」每個人都有一對耳朵,但聽同樣的話,解讀卻不一樣;每個人都有一張嘴,但是講出來的感覺、味道、品味和內容亦是不同。「善聽」即你要好好地聽。真正會聽話的人,是內心沒有預設立場。最明顯的是,比如有兩個不同黨派或政治立場的人一起去上電視節目,兩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剛開始就是對立,就是指責對方的錯、證明自己的對。兩個孩子或兩個人吵架,每個人都預設立場,那是很難以溝通的,所以也沒有辦法聽到任何的話。
你還未學佛,你聽第一節課的時候就會預設立場;你學佛學很久,你聽課仍然會預設立場。預設立場的人是聽不到過去從來沒有聽到的。有的話,聽起來好像很平凡,你過去聽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,但突然有一天你卻聽得很感動。當你得意的時候,人家跟你講一些話,你絲毫都不感動,但是當你失意的時候,甚至你已經入獄或是將要被判死刑的時候,人家聽你說,你就痛哭流涕。為什麼那個時候你的心才聽得下去呢?常言道:「不到黃河心不死。」但我們固執得哪怕到了黃河、跳下黃河,那一顆固執的心依然存在。放下,你才能夠「善聽」,否則,你所聽到的都是按照你所解讀的,那叫「不如實」。
你不要用你的腦袋解釋別人的話。舉個例子,你到菜市場去買一個蘋果,你不要用你的立場講:「這一攤的水果很甜,那一攤的水果真酸。」你抓起蘋果來,咬一口你就知道。就像我還沒有開始講課,可能有的同學比較用功,在家裡已經把這一段文字看完了,他想:「我已經知道師父要講什麼了。」這樣也不善聽。你的體悟你就留在你家吧!你來聽課,再好的體悟你都當放下,先聽聽別人的。
「世尊在舍衛城中」為弟子講「說西方」極樂世界「引化」之事「,經文分明,」此處之「說」即不問自說。為人說法是要有智慧的。一般人是別人沒有問他,他卻一直亂說。有時候你講的是對,但你要注意,對的話倘若講太多,就會變得很囉嗦,如果你不自知,好話就變得很沒有意義。這是很多父母常犯的通病。真正會說的人,一般都是別人問,他才說;別人不問,除了很特殊的機緣之下,他才會說。像世尊這麼有智慧的人亦是如此,很多的經典,如《金剛經》,是須菩提問,世尊才說,如《楞嚴經》,則是阿難發問。
學說話,不是只有單純的說話,時機不對,你說話再好也沒有用。口才很好的人大有人在,但講話能救人的很少,能傷人的很多。會說話不是口若懸河或飽學之士,而是時機拿捏適當,那叫恰到好處,是一種智慧。難就難在恰到好處。但是,說難也不難,你多用心觀察,你就知道什麼時候該說,什麼時候不要說。
你讀《彌陀經》讀這麼久,你可能只思考如何才能夠去極樂世界,卻不知道它具體有多遙遠或多近。六祖告訴你,如果你心中無邪惡,其實極樂世界「去此不遠。」
聞後思維:你聽別人說話時能不預設立場,清清楚楚聽進去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