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之人能將佛法應用得玲瓏活潑的很少。佛法並不是一個模子,每個人都按照那個模子出來。佛法講「諸法無我」,神木和小草的生長模式不一樣,那神木和小草哪一個是「諸法無我」呢?同理,每個人在生命的洪流當中都該找出自己的特色。你不了解自己的特色,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你就不能活得很自在。佛法雖然講「諸法無我」,但這是要建立在先了解這個「我」之上的。明心見性就是自我了解。你自我了解之後,才能明白何為「諸法無我」。
我們就是沒有辦法自我了解,活得不太像自己,也不太像別人,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活在別人的模式或期待或社會的價值觀。我們的潛意識都不希望這樣活,因為沒有一個人喜歡別人為之預設一個立場,之後如別人預設的那個樣子活。縱使他所預設的立場是正確的、好的,我也不願意,因為那不見得符合我自己的特色。所以,我們不要去安排別人怎麼樣過生活,或讀什麼學校或做什麼、修什麼。
我們不想活在別人的模式,我們卻活不出自己的模式,我們最苦、最悲哀的就在這裡。你找不到自己的特色,找不到自己的方向,因為你找不到自己。一樣,比如出家人的特色不一樣,在家人的特色不一樣,上班族的特色不一樣,孩子的特色也完全都不一樣。誰能成佛呢?每個人都能成佛,他能用他的特色精彩地活著,他就是一尊佛。做生意或當公務人員都可以做佛祖,在家修或出家修也可以。如果你不明白這個概念,你是活得不快樂的。
有的人想了老半天想不出自己的特色是什麼。有的人講:「師父,我的特色就是很急性。」那不是特色,那是個性。火有火性,水有水性,你想要快樂,你這一輩子做什麼最快樂,你就應該去做那件事。有時候你罵你的孩子,因為他一天到晚坐在計算機前打電動玩具。但是當有一天你問他:「你快樂嗎?」他事實上是不快樂的。他不知道該做什麼,所以才一天到晚打電動玩具。如果你幫助別人會快樂,那你就應該二十四小時幫助別人,當然也包括幫助自己,因為你也是人。
你不希望你的快樂能夠二十四小時嗎?有時候你是這樣講,但是你真的有體會過嗎?如果你煮菜很快樂,我建議你煮菜煮到開悟,你可以在家煮,在道場也煮,出外也煮。如果做這件事情很快樂,你一定二十四小時常在開心。你要找出來。但有時候你會告訴我:「那個快樂是短暫的。」我已經在引導你了:你做什麼會快樂,你就把這樣的快樂延長到二十四小時,漸漸你的人生就會不一樣。做快樂的事情就代表你願意做,而且你在做就代表你有這樣的特色,這些特色是阿賴耶識的種子,就像你的天賦和潛力。比如,你這一輩子最快樂的就是跟人家講話,並不是去玩,那麼就將這一輩子的方向建立在這個方向。有人可以講話就跟別人講,沒有人就跟自己講。
聞後思維:你知道這一輩子做什麼事情讓你最快樂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