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6 十一月 2020 15:04

暢談六祖壇經(311)活出自我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我認識一位法師,他還沒有出家之前是中醫師,出家後,他又去開一家中醫診所,目的就是要蓋寺院。我覺得他這樣做是多此一舉的。我就問他:「你蓋寺院的目的是什麼?」他回答說:「是為了度化眾生啊!」我告訴他:「你何不用你的醫術呢?如果我是你,我現在就會義診一輩子。我不需要一個寺院,因為我義診一輩子,可以醫人們的身,也可以醫人們的心。你何必多此一舉,每天忙到自己都要打點滴,而且收費還比別人貴,因為要護持師父蓋寺院。你既然是醫生,你有醫術,你運用你的醫術,在救人的過程,既可以自覺,也可以覺他,你也可以達到你真正想要的目的,你又何必去除一個東西又回歸一個東西呢?」

  理事不二,沒有透過事項,他是很難以悟到理的。一樣的道理,你有時候也是多此一舉。你並沒有按照你的特色過生活,而是學了佛法之後,一天到晚跑到道場去,要麼盤腿,要麼念佛。修行的模式是很多樣化的,能夠真正善用你自己,你就是修行。但是每個人自從學了某些東西,都用一個固定的模式,變成每個人幾乎都差不多。而且,修了很久,你看起來也不太快樂,就代表你自己沒有辦法活出自己。

  等到你活出你自己,又願意完全地付出,那就叫「無我」。這不是嘴巴講,你去做了就能夠領悟。就好像「放下」是包含提起的意思。「放下」如果只有放下,那叫落空。「提起」如果只有提起的意思,那叫著有。放下即不著空、也不著有。你活著,就應該有責任、義務,就要去散發你自己生命的力量,那是一種生命,你要去做。做就是提起。只是,無論你做大事、小事,你在做任何事的過程當中,完全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那就叫「放下」。這才是真放下,又是真提起。

  有很多人對佛法掌握得不太準確,或者雖然了解一個名相,但卻沒有辦法用,那就是說他們不是那樣的人。你不見得要講那樣的話,但你應該成為那樣的人。以前我們說人家畫畫是畫中有詩,詩中有畫。話中就是你,你就是你話中的人,那就是真修行。你現在所說的話,就是你的人。你的生活就是跟你所講的一模一樣的狀態,你人所做的就是你所講的話。這樣,你就找出你的特色了。

  誠然,在找特色之前,你當先找出你的興趣,知道你做什麼最快樂。你不要跟我說:「師父,我打麻將最快樂。」比如,賭徒會說他賭博最快樂,我不相信,因為他其實並不快樂。你不要以為在做一件事情的人就很喜歡做那件事,有時候那是一種習氣、慣性,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你之前活著沒有自我,你當先活出自我,之後,你再來消融那個「我」,這樣才有功夫。不要一開始就消融那個我,這樣就沒有志氣、沒有出脫,這樣學佛常常會學錯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能夠活出你的自我來嗎?

閱讀 537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6 十一月 2020 15:19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