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君!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
「史君!心地但無不善,」你若能行十善,「西方去此不遙;」有一本經叫《十善業道經》,從修十善有什麼利益的角度來闡述。而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則是談罪惡,你造什麼罪就得什麼惡果。如果你要一個人讀經典,你要看他是比較喜歡利益,還是害怕惡的果報而為他介紹。每本經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談,每一本經都有它的用法,你要會用。如果不會落實,那就是空談,是沒有意義的。
你「若懷不善之心,」單靠「念」一句阿彌陀「佛」,甚至一直想十念也可以「往生」,你是很「難」以「到」極樂世界的「。」你不要以為你已經接觸了佛法,懈怠墮落沒關係,等到快往生的那一剎那,再來專心念十句「阿彌陀佛」就可以了。發生這種情況等於中到樂透,其中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你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,這樣的機率是很低的。
如果你念佛,但言行並不善,這不是念佛的錯,而是你自己沒有修。最起碼你要明白做人的道理。做個好人你都做不到,阿彌陀佛再慈悲想幫你也沒有辦法啊!釋迦牟尼佛很慈悲,但你今天還是這種狀態,就證明如果你不好好修,連釋迦牟尼佛也幫不了你。
我講我自己親祖母的故事。我奶奶念佛念了七十年,她活到九十九歲。而且,她早晚課做得比出家人更久,即她的早課從早上三點半做到七點,晚課從下午兩點做到六點,她邊做邊打瞌睡。我自己的親人,我會覺得很難過,她那種精神我趕不上,但是我有九成的把握她應該沒有去極樂世界,因為從我出生一直看到她往生,她的個性並沒有改變。這就是讓我們最難過的地方。身邊最親近的人那麼用功,但是她內心世界一點改變都沒有。她念佛大概有感應,所以我才會出家。她跟佛結個善緣,但我知道她慈悲心應該也沒有,我奶奶對我最慈悲,很疼愛孫子。但她對別人應該是不慈悲。只要菜煮好,有鳥兒來偷吃,那隻鳥兒就會被她修理。
你如果抓不到方向和核心,你會空忙一場。你那麼認真修,結果你得到的卻不怎麼樣。這真是讓人覺得很難過!所以才奉勸各位,你認真念佛,我很讚歎你,但是你毫無改變,你一點警覺的心都沒有,這樣阿彌陀佛可以接引你嗎?所謂相信,是要你對經典懂,如果你觀念錯誤而又相信,那就很麻煩。《彌陀經》曰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。」善根就是沒有十惡八邪。很多人學到最後,反而越學越癡呆,一點覺性都沒有。有一種覺性是很重要,那就叫慚愧。有的人學到最後,慚愧的心生不起來,無慚無愧就很危險。儒家也講:「知恥近乎勇。」有慚愧心的人才會知道羞恥,他才會勇於認錯、勇於改過。你如果不願意慚愧,認為混過就好,就會越來越危險。
聞後思惟:你是否只做修行的形式,心卻不善,到頭來空忙一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