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正道之八、正精進
八正道之前七項都要精進,而精進是涵蓋戒定慧的。平常念念保持覺醒,念念照顧好這顆心,便是正精進。
你應該要把你的觀念整理、思維一下,然後注意自己日常的言行。我不太鼓勵你修定,因為沒有前面的基礎,修定一般都不得力。先把基礎做好,你的心則容易得定,也就是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。」同理,若身口意不符合八正道,你想要念佛得定只是妄想。淨空老法師很推崇《十善業道經》,因為這是基本功。你將十善做好之後,後面的修行就容易,你就有機會成為解脫的阿羅漢。阿羅漢因為知道這世間不是真實的,厭離心很強,才有能力這樣修。但他只知道世間如幻,卻沒有想過如何淨化世間,因為世間雖然不是真實的,但對迷的眾生卻是真實的,他們真的是在受苦。阿羅漢之所以能專心修行,就是他很強的厭離心很強在推動他,讓他厭離三界,想要出世。你不要輕易批評阿羅漢只會獨善其身,因為他雖然不夠圓滿,但還是比你優秀。你無法獨善其身,就談不上教別人獨立自主。阿羅漢也需要人度,所以《普門品》曰:「應以何身得度,即化何身。」觀世音菩薩、諸佛菩薩化成阿羅漢再來開導、度化這個阿羅漢,讓他的心回小向大,心量再打開,成為菩提心。
菩薩的重點在菩提心,聲聞的重點在厭離心,而凡夫的重點在五欲六塵的心,我們的心全部都是慾望。煩惱跟慾望是息息相關的。一直想擁有什麼,就是這個概念讓你一直往下沉。比如一個掉入水裡的人,他一直往下沉,就是三惡道,如果浮起來就是人天。但浮起來還要爬上岸,萬一鯊魚來了腿被咬掉了呢?爬上岸叫度彼岸。我們要先學習浮起來,就要從這邊下手。你不要小看獨善其身,這是最實在、最基本的,經典讀越多的人越小看它,這是自欺欺人。
戒律守得很好的兩個祖師,一個是蕅益大師,一個是弘一大師。藕益大師不敢自稱比丘,他甚至自稱優婆塞,就像在家人守五戒。弘一大師慚愧地說,在家人的五戒他都沒有辦法守。五戒即十善業,是最基本的功夫,我們應該從這裡下手。
你應該注意自己的講話和看別人的表情,這樣就知道你講錯什麼話,錯誤的話不要再講了。很多人很討厭別人懷疑他,尤其先生不喜歡太太懷疑他,以後懷疑的話不要再講了,因為你講懷疑的話不能度他,反而會被他度走,不然就把他逼走。我過去做諮商輔導,一聽人講話,我就知道他的家庭敗在他的講話。
你還應注意你的行為和作息。談來談去,這些都是從你的內心所展現的,如果你的內心越趨於善、趨於清淨,你就不容易出差錯,你的內心亂就很容易出差錯。所以,心亂的時候不要決定任何事情,有情緒的時候不要隨便講話。先止息你的情緒,否則你會講錯話,或是和別人意見不合。你能這樣做,三個月之後修行就會有明顯的進步,否則,三年你還是一樣。
修行不是下輩子的事,而是要把握這一輩子。修行不是理論或知識,它很實際,要落實在生活中。你學佛法,拋棄此生、尋求來生的觀念是不對的,你要好好把握當下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,他的弟子印順導師加以發揮,提倡人間佛教,我要談的是生活佛教。你要將佛法和修行落實在生活,因為你每天都在生活。你要現在就活在極樂世界,往生之後你又去極樂世界。
聞後思惟:你的精進是從內心下手,還是只在於外在的形式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