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我:「心淨即佛土淨,那要不要往生極樂世界?」我說:「如果你現在有這個境界,你就好好生活。有一天你要往生,你要去哪裡,那去又何妨呢?」這些概念完全不衝突,你不要產生矛盾。師父教你修行的法門,是看你的根器,他因材施教,並不代表他自己這樣修。關起門來,我什麼東西都可以跟你講,你要知道真正的法完全沒有定法,一個真正好的老師一定不可以教你們同一種東西,因為你們程度不一樣。就像病人的病不一樣,醫生一定不會開同一種藥。但是你現在看到的都是醫生開同一種藥,因為醫生和病人的程度差不多,這樣比較單純。如果他要開各種藥給不同的病人吃,他自己就需要下很多功夫。
《壇經》這一品講到念佛的問題,如果你以為六祖反對別人念佛或認為念佛是有問題的,你這種看法就是不對的。虛雲老和尚在他的自傳中曾經說過他不反對別人念佛,但是他反對你叫別人不要參禪。意思就是說,你修你的法門,但如果你為人師表,你的學生層次不一樣,你單教他們一種是不負責任的行為。你可以跟他們說你只會教某個部分,其他的你不會教,讓他們去其他地方學。你師父教你什麼,並不代表他學的跟教你的一樣。你也不要猜測我修什麼,各人吃飯各人飽,你自己的病你治好比較重要,我的病我自己知道。
無論你修什麼法門,就是淨化你的身口意,你不好好修,你必然造十惡。同理,念佛不修身口意,你活著當人就不及格了,根本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。你如果只會念佛,卻沒有觀察自己的身口意,那你就真的誤會淨土了。凈土談過一個概念:罪大惡極的人,臨終前能遇到善知識開導他,從而使他生起正念,十念即可往生。比如,你能來上課,就代表你的身心狀態很不錯,你卻都沒有辦法念十句佛號而心不散亂,更何況一個面臨死亡的人呢?而且,他又造過很多的罪業。往生者在臨終時身心狀況很差,常常會看到很多無形的,也就是冤親債主現前。所以,第一要有善知識出現為他開導,第二他能克服身心的狀況,第三他要能提起正念,這樣的機率是很低的。所以,你不要依賴「十念往生」,而是要學現在就能守十戒、修十善,好好念佛,這是最起碼的條件。
以「聞思修證」來分類的話,正見屬「聞」,正思維屬「思」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念、正定屬「修」,能夠做到這七個正道就是正精進,屬於「證」,合起來就是行八正道。
開悟不妨礙你念佛,迷的人和悟的人都要往生,你只是開悟不是成佛。《涅槃經》說開悟的人不見佛性,菩薩稍見佛性,成佛才見佛性。這就是說,開悟後你才真正修行。開悟後,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繼續修行,假設往生極樂世界你不會成佛,那釋迦牟尼佛打妄語。你現在念佛行十善,可以往生西方淨土,而且品位一定不會是下品,你只要能這樣做,必然是中三品。你若能行八正道,那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上三品。你如果不念佛也可以,那你就要開悟。但是,開悟之後你還是要往生,你也不要跟自己唱反調:「我才不去呢,我開悟之後想去哪裡就去哪裡。」六祖大師圓寂並沒有跟弟子說要去哪裡,他到底去還是不去沒有人知道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老實從「聞思修」下手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