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知善知惡,也是一種智慧。比如,你學佛,我有時候叫你們讀佛經,有時候卻叫你們不要再讀了,你要能知道我的本意。就像有一個禪師,只要有人來問他佛法,他都跟人家講:「不用讀經典。」但他自己卻每天拚命地讀。後來,有一個人問他:「禪師,你叫我們不要讀經典,那你為什麼每天都在讀?」禪師說:「因為你跟我不一樣。你不用讀,我需要讀。」禪師之所以叫別人不用讀,是因為他要他們去讀自己的心。那個人又繼續問:「禪師,那為什麼你需要讀呢?」禪師答道:「我讀經典,把經典打開,其實只是在遮我的眼睛而已,你以為我在幹嗎?」你以為他抓著經典不放嗎?如果你能看懂禪宗的公案,你會佩服地說:「真的是智慧。」那種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夠明白的。
何謂善惡?講得更易懂一些:只要會傷害自己及別人的即惡;能利益自己及別人的即善。你不要去製造事情來傷害自己,給自己惹來麻煩,不要製造一些問題、誤會、困擾、後遺症。這些,我不能跟你細講。比如,你很喜歡聽我的課,我一直講給你聽,讓你一直聽,有時候會害了你。有時候我講到一段時間就不再講了,從此之後就再見了,你要自己去思維、觀察及實踐才有用。
大珠和尚又曰:「於所分別之處,不起愛憎,不隨所染,是定。」平常心即定,心不被影響、不起伏即定。但你遇到事情,就會起貪愛或憎恨,即喜歡和討厭,你會取你愛的,捨你所不喜歡的,那叫取捨、得失。譬如,所有人都喜歡人家誇獎。如果我問你:「你喜歡別人講真話還是假話?」你會講:「當然是真話。」我果然講真話給你聽,從此之後,我就難過了,就活不下去了,因為我得罪你了。人所謂要聽真話,就是要你婉轉描述給他聽,要先褒再貶,而不能先貶再褒。你讚美一個人之後,再跟他說:「每個人都有缺點,人不是那麼完美的,是值得學習的。」接著再指出他的缺點,他就能接受。但如果你先指出他的缺點,再跟他說:「我也覺得你其實很有潛力、很不錯。」卻沒有人願意聽你的,因為你講到他的缺點時,他已經戴上墨鏡了,他已經用棉花塞住耳朵了。接著,你縱使講他的優點,他也聽不進去,因為他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講什麼。
「不隨所染」即不被境界所染,即不被境轉。明白那個境界到底是怎麼回事,就是慧。定和慧是可以靈活運用的,你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明白。比如,有人跟你講話,你專心聽他講,即定;知道他在講什麼,就叫慧。你沒有靜下來聆聽,你是難以知道別人在講什麼的。接著,輪到你講話了,你能恰當地問他或回答,就叫慧;而當他跟你持不同意見,你的內心不被影響,就叫定。從講話就可以看到定慧。有時候你知道他在講什麼,但卻很不奈煩,那就是你的內心沒有定力。還有一種人,乖乖地聽人講,好像很有定力,卻沒有智慧,好像稻草人一般。
聞後思惟:你能夠更深層地去思維善惡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