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;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
「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;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」心定下來,心就清凈了,就有智慧了。心靜下來了,就如同鏡子;智慧就像鏡子中的光,它可以照映一切萬像。心定,慧才能產生作用。其實,不用講定慧,一個「心」字即可講完。你若聽不懂,就要講「體相用」三個字。一生二,二生三,但一原則上來自於無,無即是根本也不要成立那個東西。
我先講「一」的概念。只要講一個名詞,「一」即一個名詞,這個名詞即「同樣」之意。心就是佛性,就是涅槃,就是真如,就是如來藏,就是圓覺。《涅槃經》談涅槃,《楞嚴經》談如來藏,《圓覺經》談圓覺,《楞伽經》談聖志,《彌陀經》即阿彌陀佛,也就是心。你要知道所有的名詞之意皆相同。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創造那麼多名詞,是因為他針對不同的人,講的名詞就不一樣。比如,出家之前,我針對沒有學佛的人,講的是心靈或生命,其實那就是佛性。但是,對於知識分子,我會講本體、核心,其實意思是一樣的。如果對販夫走卒,不可以講如來藏或涅槃,我會講「你自己」:「你要好好了解你自己。」你完全懂,你看佛經才能看懂。如果你《壇經》看懂,卻看不懂其他經典,就代表你的腦袋只會幾個名詞,名詞一換你就不會了。比如,你會穿一件衣服,拿另外一件給你,難道你就不會穿嗎?你不可能只會穿內衣,卻不會穿襯衫。
佛法首先要「開」,即打開,你不可以有局限。有局限,智慧不會通,不會「說通即心通」。一個字變兩個字,就是將心、佛性變成體和用。接著,體用、理事、性相或是心性,或是真俗,或真諦和俗諦,或緣起性空,只要換成兩個名詞,意思都一樣。再來,跟你講兩個你還不懂,就跟你講三個:體相用,法身報身化身,或空觀假觀中觀。
你知道定體慧用,但是你只會解釋文字,卻不會用。所謂定,並非坐著不動,或關在家裡念佛、持咒,而是遇到任何事情、任何境界,都能保持冷靜,不被影響。遇到事情會處理即是「慧」,這聽起來很簡單,但你遇到境界時就亂掉。比如,身為家長的人,孩子只要出了問題,你們的心情就亂了。尤其現在青少年的問題那麼多,年輕輕輕就當父母的一大堆,真是太折磨父母親了。家裡老的需要你照顧,小的不聽你的話,枕邊人又對你不理不睬,旁邊也沒有良師益友。其實,只要你不亂,你是有影響力的。任何事情,你能靜下來,答案就會出現,接著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。
你之所以遇到境界就會倒,是因為你沒有養兵千日,你都在養病。你平常要修行,就是修你的心。修心不妨礙你上班,也不需要你辭職,因為你工作的時候也有心。概念不正確,你修幾輩子也修不來。平常就是要這樣不斷練習,境界一來,你的承受力就越好。就像練舉重,你平常舉五十公斤,遇到五十公斤的,沒有問題;慢慢增加負重到六、七十公斤,縱使遇到八十公斤的也不會很慌亂,因為只多了十公斤,那就是事情衝擊力的大跟小。你不這樣練習,當然遇到境界就倒了。例如奧運比賽,你的球隊若不練習,當然就會打輸,這叫因果報應,沒什麼好奇怪的!你平時若有修行,遇到境界就不會倒。重點不是在困難,而是在懈怠。你不願意做,卻一直說困難,是沒有意義的。
聞後思惟:遇到任何境界,你能心平氣和地處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