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,就代表你所追求、擔心的也不是真實的。也就是說,你所貪愛、厭惡的都不是真實的。於此,有兩種層次的人:第一種是大乘頓悟之人,他直接看到「色即是空。」何謂空?空就是色。何謂色?色就是空,本來如此。第二種種層次比較低,叫二乘人,他透過觀察分析,理解這個世界是無常的,所以才知道它不是一個永恆的世界,並因此而不執著它。這就是原始佛教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概念,就是慢慢修,就得觀諸行無常。你看到滄海桑田,看到成住異滅、成住壞空,看到最後才甘願。比如,有一個人,他一出生他母親就死亡,他學走路他父親就死亡,他小學他哥哥就死亡,他初中他姐姐死了,他高中他的妹妹也死了,他長大成人他的同學也死了,他娶妻一年之後,妻子也死了,到最後,他也死了。他要死的那一天:「啊!諸行無常。」你如果要這樣觀察,你就去觀察。圖
很少有人一出生就悟到:「本來就沒有生死。」「如果我死了,我為什麼會再生?」生死是什麼呢?生死只不過是一個因緣合和的假相,它是我們的妄心所變現的,它不是沒有因緣,但它又離開因緣。佛法談因緣,只要談到因緣必然是生滅,有始有終,即有開始、有結束。虛空什麼時候開始?你答不出來。虛空什麼時候結束?你說:「地球爆炸的時候。」地球爆炸的時候不是沒有虛空。但是,你要用話來形容什麼是虛空都是多餘的,故佛沒有一字可說,因為這沒有辦法說,本體就是沒有辦法說,這就叫涅槃妙心,即正法眼藏,有智慧的才能懂。
這個世界並非真實的,就是「色即是空」,故佛門叫空門。《大般若經》將之概括為:「一切法性畢竟空寂。」講的就是體。若是描述完整,除了告訴你它是什麼樣的狀態,還談到它會產生作用。這個世界並非真實,但是它可以作用。你活著,你就要好好地做人。你在學佛,就要好好地做佛。體性不變之真理實相,無有分別,即它本來就是沒有分別的。這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的境界。一個內心悟到本體的人,你叫他如何產生對待,產生好惡或冤親?你沒有開悟,你如何冤親平等?你如何知道平常心?你沒有辦法。但你若契入本體,你已經識自本心了,你就明白本體並沒有你說講的那些概念。故《般若經》曰:「般若無知」,講的是本體,「無所不知」,講的即作用。鏡子就只有一面,但是所有人都可以去照那面鏡子;湖水就只有一個,但所有的人都可以到湖邊去提湖水,故它皆無差別。
「差別現象之具體表現。」作用、現象是有差別的。《金剛經》中為什麼不只講「世界,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」?為什麼還講「微塵,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」?為什麼要講「般若波羅蜜,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?這叫差別的妙用。「佛經就講一本經就好了,不需要講那麼多經。」那就是佛的智慧,佛用這樣的智慧來度化眾生,這就是佛的妙用。
聞後思惟:你能好好觀察這個世間的真相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