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13 十二月 2020 19:20

暢談六祖壇經(400)自他二利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可能你已經學習很久了,你的內在好像有進步,似乎比以前好一些,但是問到你重點,你還是答不出來。你或許最近冤親債主少了一些,心情比較好一點,但並不代表你真的進步了。有時候是境界沒有現前,你誤以為自己程度不錯。不進則退,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,你現在太順了,你不應該滿足於這種狀態。

  如果你有一個目標,你應該確定你可以達到,如果你按照條件去做,結果是毫無疑問的。比如,有人教你做蛋糕,你把所需的麵粉、糖、水等材料準備好,溫度調好,你做出來的就一定是蛋糕,你不會說你沒有把握。修行亦是如此,你符合條件,你就能必然能開花結果。要讓人產生很大的信心相當困難。不僅僅學佛要信心,你也應該讓你的子女、另一半及所有的人產生信心,這樣縱使不修行,他也會對社會有正面的價值。同理,你不想開悟見性或往生極樂都可以,故佛才有說五種法:你想當人,佛教你怎麼做人;你想生天則教你怎麼生天;想學聲聞就教你聲聞;想學緣覺就教你學緣覺;想學菩薩就教你學菩薩,絲毫不勉強。要往哪一個方向,你要確立,人家才可以指引你。你確立方向後,再也不會被別人動搖了,好好老實學習、修行,就必然到達彼岸。

  事情講得越清楚,不一定越好。菩薩有五十二個位階,假如詳細地告訴你如何第一個位階應具備什麼資糧,接著如何修,如何去除所有的障礙,最後又一步步教你第二、第三位階,講得越多,越會障你的道,因為你覺得太困難了。法無定法,有的人能詳細講,但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不了,尤其是我們中國人,天性好簡,不喜歡囉嗦。法無定法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,所以才有南傳北傳之分。大乘佛法聽起來很簡單,比如念佛,你一句佛號念到底,所有的問題都解決。若你要從數息下手,師父可能會說:「我分析給你聽,有十六個階段,你要按照步驟修。」若是教你天台的,你要進入修行還早得很,要先做好前方便。你若是昏沉、散亂,則根本修不了定慧。甚至還有更前方便,你應該先懺悔。若依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你則要累積資糧。

  佛法並非全部都必須學,但你懂得基本核心才能如實修行。八萬四千法門的重點就在於熄滅貪嗔癡。如果你不了解從初果到四果要修到什麼程度,是什麼果位,或菩薩從初地到等覺、妙覺要如何修,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概念:貪嗔癡少一分,你的程度就提升一分,到貪嗔癡完全沒有的那一天,你就是佛。這就是次第,這樣學才會輕鬆。同理,任何經典要告訴你的,都是你對貪嗔癡的執著有沒有減少。層次越低的,貪嗔癡越重;層次越高的,貪嗔癡越少​​。修任何法門都當從貪嗔癡下手,六祖所講的定慧品亦復如是,他所言的即是核心、重點。

  你不要研究很多,而是應該先看看自己。修行是老實面對自己,假如你講的話對你沒有幫助,就不能自受益,幫助不了別人,則不能他受益。自、他不能受益,你滿口真理也無益,那叫戲論。不是為講而講,而是為了幫助自己和別人,這叫受益,叫修行。《大般涅槃經》談過一個概念:佛法既是甘露,也是毒藥。用錯了,是毒藥;用對了,則是甘露。要進入修行,你當稍微停止一下,回想一下:一路走來,你的障礙是否去除了。喜歡研究經典的人,或講經弘法的法師,或為人老師尤其要注意。你應該善觀眾生的根器,真正去了解他,你講的話他才能受益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的修學能夠使自己和他人受益嗎?

 

閱讀 53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35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