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17 十二月 2020 15:22

暢談六祖壇經(401)定慧無別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諸學道人,莫言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各別;作此見者,法有二相。

  「諸學道人,莫言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各別;」否則就是有分別,就是二相。佛法是不二之法,若有分別即是二法,二法即不是佛法,也就是說你不懂得佛法。這亦叫次第、順序,傳統的教法就是這樣教的:沒有戒,如何生定?如果你能持戒,自然心中就會清凈,你自然就會得定;你心得定,自然就會產生智慧。很多佛經這樣講也是對的。你一剛開始學佛,有時候叫你從戒開始學,要你受三歸五戒,甚至要受菩薩戒或八觀五戒,而比丘則是要受具足戒。如果戒不學,學定慧無有是處。就像戒是一樓,沒有蓋一樓,二樓和三樓亦形成不了,這是一般的教法。

  我們的概念一定會為自己辯護:「難道學佛就一定要受五戒或菩薩戒嗎?我心中有戒就好了,六祖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嗎?」有的人會為自己找一個理由:「那個是形式,自己知道怎麼持戒就好了,佛法是心法。」如此來自圓其說。有的人承認理事要圓融,但他對自己沒有信心:「我明知道如果受戒,我必然犯戒,所以我不敢受戒。」但是,你不受戒,你犯罪也一樣有事。不是你沒受戒就沒有因果,就像俗語所說的: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」這是因果法則,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。但是,如果我第一次來上課,就跟大家說:「沒有受三皈依的,上課之後先皈依。」你們可能會想:「師父就這樣講,不跟他皈依不好意思。好吧!」第二次上課,我又說:「沒有受五戒,我明天帶你們去受五戒。」這樣你們會來上課嗎?可能會有幾個同學會勉強讓我帶去受五戒。最後留下來的幾個,我再跟你們說:「後天我帶你們去受菩薩戒。」你們為什麼不肯?你們的內在就是抗衡、反抗。

  接觸佛法的人大抵可分為三種:

  第一種人即知識分子。如果你是知識分子或喜歡聽經聞法的人,我就從從慧開始對你講,不按照戒定慧的次第,也不要求你吃素。我甚至連基本的三皈依也不跟你講,也不需要你頂禮師父,而是一開始直接就探討真理。講到有一天,時機成熟了,既然我不叫你,你也會吃素。講到有一天,你心動了,自動跟我說:「師父,你可不可以幫我皈依?」

  知識分子不能從戒開始講。我一路走來,我的學生幾乎清一色都是知識分子,所以都是從慧講起。無論是《四書》、《易經》、《道德經》,還是佛經,每一本書都充滿了智慧。只有先滿足他們的知識,從知識進入他們的心靈。

  第二類人喜歡一進來就修行,喜歡靜,就是要從定下手。他對佛法的知見不太深,但他一開始就喜歡參加禪修,無論是一般短期的禪修,還是內觀中心十天或一般的禪七,甚至去參加四十九天的七個七。還有很喜歡念佛的人也喜歡定。這種人就要直接去滿足他,不要跟他談太多理論,而是直接談修行。

  還有第三種人,是比較老實的人,你講什麼,他就願意配合、聽,這種人要從戒跟他講。

  你要先懂得教自己,接著才知道如何教別人。你先了解自己,知道從什麼下手。但你一下手,戒定慧一定是串連的,是不分開的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知道如何教自己嗎?

 

閱讀 52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36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