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聽了課,不悟則沒有用。你看不到自己,你根本不知道如何看。比如,你低著頭一直想,別人問你想什麼,你說你在想前面擺什麼東西。你只要頭抬起來,馬上就看到了,即是見道。但是,頭如何抬起來看到自己,你卻不知道。你誤以為你有看到自己,但其實你只是在看觀察的對象。你是觀察者,你不是在看觀察者本身。這句話很深。假設你不明白此理,《壇經》你完全使不上力,因為你不明白如何看到自己。
你在看,看到的只是「身外之物」,卻從未看到自己,所以你未見性。你看到你的身體,身體是觀察的對象,並非觀察者;你看到你的起心動念,看到你胡思亂想,看到你心情不好,看到你產生孤獨、寂寞,看到你的情緒,這些都只是被你觀察的對象。要不,你怎麼知道你很煩或心中充滿嫉妒?就是你嫉妒的心被你看到,你才會這樣講。你以為你一天到晚在看你的心,其實你看到的不是你的心,而是五蘊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那不是觀察者。
《心經》曰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「觀自在菩薩」即為觀察者。若將「觀自在菩薩」解釋成觀世音菩薩,則與你不相干。誰在「照見五蘊皆空」?「五蘊」是被觀察的對象。六祖並沒有教你觀「五蘊」。
六祖曰:「定慧是一,不是二,沒有先後。」你的概念中卻產生了先後。譬如講到戒、定、慧,你就覺得有先後,這是語言文字的陷阱。如果你學到的概念是:「假設沒有具足戒,就無法生定;沒有定,則不能生慧。」這與六祖所講的無先後順序的戒定慧概念衝突,你就會和別人辯論,此為爭。你爭先後,爭誰的理論對,或認為:「這是祖師說的,那是佛說的,佛程度一定比祖師高。」迷人就愛爭,哪怕其中有一個人對,你們還是迷人;若兩者皆對,若起爭,也皆是迷人。你執著錯的,必然是錯;但你執著對的也是錯,錯在執著,你沒有智慧、不圓融,你沒有因材施教,不懂別人的程度、根器、因緣、條件。你要問你的內在,你想證明什麼。你若想證明你對、他人錯,你就不是個聖者、覺者,這不是為他人好。
有一天,我聽到一個沒有學佛的講的話,覺得她很有智慧。她侍奉她婆婆。她婆婆已經七八十歲了,漸漸得了老年癡呆症,看到她,就把她當成別人。假如她叫小鳳,她婆婆就叫她阿美。她說:「媽,我不是阿美,我是小鳳。」到最後,她知道這樣是錯的,她就順應她婆婆。她婆婆說:「阿美,你什麼時候來我們家?」她就回答:「好,我明天再來你們家。」她先生回來,她婆婆跟兒子說:「你娶外面這個女人回來。」她就說:「不好意思!」她婆婆說:「你打電話給某人。」那個人已經往生了,她就跟她先生說:「你就打電話,我去隔壁聽。你把電話給媽媽,我再跟媽媽說他已經往生了!」
很少人能做到像她這樣,她婆婆覺得怎麼樣,她就怎麼樣配合。很多家庭有老年癡呆症的人,卻都無法與他們互動。她不跟她婆婆爭:「我又不是這個人,你幹嗎認為我是這個人?」而是:「你說我是誰,我就是誰。你叫我打電話給誰,我就打給誰。」你看起來,她還是正常在運作。你們跟她婆婆差不多,以為自己很清醒,其實也是顛倒眾生,以假為真,以錯為對,自己卻不知道。一切都不要爭,而按照別人的思想來度化他,這就是很高的智慧。
聞後思惟:你能放下你的知見與人相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