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26 十二月 2020 19:33

暢談六祖壇經(423)內外合一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莫心行諂曲,口但說直;口說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,於一切法勿有執著。

  你切「莫心」口不如一,「行」為「諂曲,口但說直;」不要「口說一行三昧,」只會把一些道理掛在嘴上,卻「不行直心。」你若真是求法之人,可以與我共同探討法義。你只是喜歡和我談法,所學的卻無法內外合一,那就是陷阱,於你無益。一個內行人是不會跟你聊的,但外行人卻會跟你聊得很高興,因為他的心也止息不了,他想攀緣,想找人聊聊,以紓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。

  佛法貴在實踐。你雖然要「直心」,但你實在是有口無心。你講的佛法絕大部分是對,但問題是你用不出來。其實你也想做一個受別人尊重、明白事理的人,也不想講話傷害別人,但為什麼你卻心跟口不如一呢?你也肯定自己有佛性,但為什麼你一直這麼矛盾?明明為別人好,講話還要傷人;明明關心對方,卻表現得那麼冷漠無情;明明希望為自己和別人好,講話為什麼卻如此拐彎抹角?你為什麼無法平等、平靜地,以平常心來看待世間的人呢?因為你迷。只要是迷,叫你不要執著,你就是做不到。

  兩三句話就將道理解釋完了,但你甚至生生世世都做不到。你什麼時候才會做到?到底問題出在哪裡?出在你不明白自己。就好像我常勸人一句話:「自私一點好處都沒有,但是人性偏偏就是自私。」如果自私你會快樂,請你自私。你討厭自私的人,但你本身就是自私的人。

  什麼時候你才會真正懂你自己?你什麼時候才能不執著?其實不執著,要從不要分別比較開始談。只要有分別比較,你就會執著。請問,你比較喜歡你的右手還是左手?為什麼兩手都喜歡?因為兩手是你的整體,你不會分別比較。只要你明白是整體的,你的分別心就止息了。

  我曾講過:「只要被你觀察的對象就不是你。」我再補充一句話:「你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你。」因為這些都是你創造的。我先從「心」來講。你感覺你舒不舒服、好不好、快不快樂,都是你創造的,這樣你比較容易懂。你有煩惱,煩惱怎麼來的?煩惱是想來的。你看到創造者了嗎?

  你會說:「師父,明明有煩惱。煩惱不是我創造出來的。」比如:「我明明就欠人家錢,哪裡是我想出來的?」欠錢就還啊!欠人家錢,你也要好好生活;錢很多,你也要好好生活,你還煩惱錢應該怎麼花,你的腦袋覺得明明有煩惱。

  你應該說:「在我生命的過程,我隨時隨地都會遇到各種因緣。」你當如實觀察。一個智者遇到因緣,就會隨緣盡份地面對這個因緣,而非一遇到事情就起煩惱。你不可以把一件事情等同於煩惱,那是有問題的。不是「我生病」等於煩惱;或「我長得比較醜」等於煩惱;或「我比你優秀,我也煩惱」。一切的因緣就是因緣,但是面對它時,你如何真正隨這個因緣。

  「但行直心,」你要清凈,就當「於一切法勿有執著。」修心,就是修心的不執著。你若真想去終南山閉關,你就一輩子這樣修。你的內心世界自然會考驗你,你內心會一直變,變到你想離開:「我不修了,太苦了。」其實,不是生活苦,而是內在的掙扎在苦,是心在苦。若能跟大地為伍,與清風明月為伴,就是人間天堂,怎麼會苦呢?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先觀察一切都是整體的嗎?

 

閱讀 57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43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