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28 十二月 2020 19:38

暢談六祖壇經(428)看心觀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善知識!道須通流,何以卻滯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;心若住法,名為自縛。若言坐不動是,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,卻被維摩詰訶。善知識!又有人教坐,看心觀靜,不動不起,從此置功。迷人不會,便執成顛,如此者眾。如是相教,故知大錯。

  「善知識!道」意為通,無論是現象界還是理體,道路「須」得「通流,」悟道亦是通達,「何以卻滯?」能「通」則能「流」 ,所謂「通」即「應無所住」,所謂「流」即「而生其心」。

  「通流」二字顛倒順序即為流通,故佛教有流通處。常言道「一竅不通」。「通達一切」即為通,通是空義,空則無障礙。那天,有位學生在我的計算機裡放了很多數據,結果計算機速度慢得有如烏龜,好像變成癡呆一般。我問他: “是不是中毒了?”他說: “不是,大概是資料太滿了。 ”我問: “如果把它刪掉呢? ”他回答道:“那你計算機的速度就會變快。”我一刪掉,果真如此。我終於悟到一個道理: “沒有東西就會快。計算機變得很有智能。”你的內在有太多東西,難道你沒有智慧!你就是不懂得空,抓著不放。

  能「空」則能「通」。你在追求失落的那個區塊,怕一旦放掉,你會失落更多,會土石流,會崩盤,所以你的潛意識拚命抓,沒有辦法空。比如,被別人污辱,你就很生氣,想盡辦法找機會報復回來。你覺得你失去了自尊,透過報復才能討回自尊。

  「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;心若住法,名為自縛。」無所障礙,則生起清凈之心。此時,念念皆正念,念念不執著,不是沒有念。「若言坐不動是,只如」《維摩詰經》中的一個公案所言:佛的弟子「舍利弗」程度很好,他「宴坐林中,卻被維摩詰」責備「訶」斥「。」坐禪不是靜靜坐著,這不是佛意。活在這個世界上,你是來付出的。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一刻,請你不要浪費你的生命。為一切眾生無私、盡情奉獻,生命才有價值、有意義。

  你會起個念頭: “我沒有這麼偉大。 ”叫你不要抱怨,你做不到;不要自我傷害,你也做不到。叫你做大,你做不到;叫你做小,你也沒辦法。大和小、凡和聖都是錯覺。你不明白你很偉大嗎?因為我沒有你,我活不下去,以緣起的角度,這是真相。

  「善知識!又有人教坐,看心觀靜,不動不起,從此置功。」因為,如果心本來清凈,你幹嗎觀淨?那是多此一舉的。你想讓心靜一下,因為你覺得心亂,你講的心和六祖的不一樣。你也許認為六祖講話矛盾。比如,六祖講「各自觀心,自見本性」,接著又講「然此門坐禪,元不著心,亦不著靜,亦不是不動。」(流通版為「 ……元不看心,亦不看靜……」)既然他反對別人看心,為什麼又要各自觀心呢?這並非矛盾。你的心亂,就是受想行識,即妄心,因為是生滅的,亦叫意識心。六祖不鼓勵這樣看,但這樣看並非錯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即是這樣看,修下去,若體悟到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而證悟阿羅漢,從此便不再執著身心了。六祖叫「各自觀心」,是教你觀察不生不滅的「心」,即觀察者,而一般漸修教的是觀「五蘊」等被觀察的對象。那是無常、變化、生滅的。

  「迷人不會,便執成顛,如此者眾。如是相教,故知大錯。」六祖的門坎很高,他「唯論見性」。即使看到觀察的對象,你也未見性,故佛說「阿羅漢未見佛性」,因為他們修行在看對象,其結果為不執著對象,但卻不知道誰在不執著。觀察對象是因,不執著對象為果。如果他的因是看本心,他的對象即結果就是見佛性,因果絲毫不爽,此為關鍵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觀的是觀察對象,還是觀察者本身呢?

 

閱讀 96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44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